昔日的小搗蛋進了IBM ◎陳葆珍◎
圖片:肯內基•梅隆大學標誌性造型(作者提供)
5月20日,赴匹茲堡市參加外孫麥柯在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卡內基•梅隆大學)畢業典禮後,歸途中,我一句話:“當初送他進籃球隊是對的”,引起大家對他成長過程的回憶。
當年的小搗蛋今天進了IBM,自然他父母有一番感慨。他媽媽說:“為他,我是看了書的。”
麥柯與生俱來的好動,沒少讓她操心。4歲那年,一腳把人家的棋盤踢翻,被人打自然不在話下,可他卻以1:4打敗比他大的男孩。
下雨天,在曼哈頓五大道,乘我不備,以傘朝天,裝着水再一甩,害得“老外”大叫:“My God!(我的上帝)”避之惟恐不及。
想用音樂讓他定性,他卻把鋼琴教師氣跑了。只有遵他意轉而學彈吉他,好不容易能堅持下來。
讀小學啦,按他的身高本應坐後排的,卻被編到前排,原來是怕他搗亂。這不,儘管有他媽媽旁聽,還是一如既往地扔鞋子。致使校方召開只有我女兒是家長其餘都是教師、教育專家、心理學家的家長會,專題研究麥柯,要她作出選擇----要麼讓他吃“好動藥”﹔要麼留級。這當然被她拒絕。事後,她向我投訴。我說:“剛讀一年就留級,要學校幹什麼!男孩最怕不調皮,要因材施教。”我以過去手下一名學生從班上倒數第十名到高考成績全省第四名為例,增強女兒在這方面實踐的信心。
孩子的惡作劇,難免受到多方面指責。可千萬不能讓他認為自己是另類的。一旦失去上進心,比什麼都可怕。首先防他學習跟不上,特意請來家庭教師。為了讓他不產生“落後了才補課”的錯覺,他媽媽寧願多付款,讓他那位品學兼優的姐姐同時陪讀。而這位姐姐又有絕對權威,她在父母上班時能嚴格管束弟弟。十多年來,一直在幫他。雖然自己在大學讀書亦很忙,但半夜還為遠在東海岸讀大學的弟弟解題。
他媽媽知道,人的成長離不開群體,於是,請求學校的樂隊,讓麥柯參加。於是,本來不設吉他手的樂隊為他破了例。
而美國的男孩,離不開體育,並以體育明星為偶像。原先想要他入橄欖球隊,該隊怕他把別人碰傷要他減肥,要家長為此買保險並練習時在旁觀看,以防不測。
他媽媽怕麻煩而讓他參加籃球隊。美國人對籃球比賽十分看重,球隊中極少華裔,他一進隊就被冷遇了。竟有“你是Chinese 懂得打籃球麼”的質問。為了爭口氣,他家門前豎起了籃球架,父子倆一起練球。還要開車幾個小時去參加練習與比賽,可多次比賽都不讓他出場。他媽媽見他有情緒,便說:“人要經得起失敗,要輸得起,但要爭贏,要等機會,機會一來就要好好露一手。這樣,以後的機會才可能多。既然參加一個團隊,就要有人上場有人後備的,這就是團隊精神。沒這種精神,肯定輸。”
可能這樣的嘮叨起作用了,後來,換了教練,沒叫那個經常上場的參賽,那男孩賭氣,沒來了。麥柯有了上場機會。由於平時十分注意訓練,連走路也模仿打球手勢,一上場就表現不凡,從此取得教練信任。此後,還帶領校隊破了從不贏球的紀錄。引來觀眾席上大叫“姚明”。從此,小朋友以“姚明”取代他的名字。
伴着他那得意的笑臉,他爸媽自然比誰都開心。球隊論功行賞,批准他獲得這樣的資格:那就是穿一件有自己和球隊名字的外衣。穿這種外衣的人,不但女孩甚至連老翁都會為之注目的。375元一件,也照買不誤。
我早就擔心參加球隊會影響學習。誰知,球隊會開除學科成績下降而不求上進的球員。他媽媽堅持在兩次練球的歇息時,帶他到安靜地方學習。後來,教練一見她出現就叫:“Michael Study!”
就這樣,他身為球隊的主力又是球隊有史以來第一個考入天才班的人。
可喜的是他懂得父母為他所做的一切。如在他旁聽其姐參加的“培養領導才能”的學習班上,談及感恩的話題時,在其他學生說“要感恩林肯”之後,他卻說:“要感恩父母。”
人一旦有上進心,就不會甘居下游。在姐姐考上哥倫比亞大學之後,他終於進了名牌大學之一的肯內基•梅隆大學。居然以3.92(滿分為4)成績畢業。而且每年成績都在3.5以上。他就讀的那個信息系統系,是該學院最難進的系,他不但以優異成績畢業還在大學期間多讀了一個專業,同時取得兩個學士學位,並獲學校授予優秀學生獎章。在大學三年級時,已在華爾街找到工作,被通知畢業後隨時可上班。後來,又受聘於IBM。他決定今年9月去IBM上班。
他之所以這樣遲才上班,原來是和兩個同學創建一個公司,已有產品,爭取在上班前聯係客戶,以免影響在IBM的工作。他父母口口聲聲說:“不怕失敗。可貴的是有個自己創業的嘗試機會。吃些苦頭有好處。”
原來他的同學邊讀書邊發明信息系統的新產品,且有人為此賺得六萬美元。學校鼓勵這種做法。他在研制新產品過程中,系主任不但就這研究給他記學分而且還面授機宜。
從小就處在被人看小不斷碰壁的他,那在籃球隊的一切,無疑是不可多得的鍛煉,最主要是培養一種終生受用的精神。球隊讓他從小就知道人一定要爭贏,要贏就得整個團隊合作。可沒有永久的輸贏家,也要輸得起。這球隊的精神,他在四年的大學生活用上了。
恰好這所大學也是強調這種精神的,即使只有畢業典禮這最後一次機會,校方也毫不放過對學生大講為人之道。該校強調:看準一個目標,不怕失敗,踏踏實實把該做的工作做好。你若看見校園廣場上的標誌性造型,你就知道這大學所推崇的那種不畏困難勇於攀登的精神。這不,一條巨大的鋼柱,斜斜地直指天空,上面走着不同性別年齡的男女。不管風和日麗或狂風冒雨,照例向上攀登,居然颱風也沒把他們刮下。看來,要上青雲,是不能平步的!
該校儘量利用可行之機,對學生進行這種人類偉大精神的教育。而細水長流地執行育人任務的主要是教師。他們這個王牌系,在畢業生逐個上台領畢業證書時,學院和系領導,還逐一介紹每個人的長處並與之合照。這一點,在我經歷過的國內外學生畢業典禮從未見過的。思想工作做得那樣細、那樣貼心。看那教授講話引起台下的笑聲、掌聲不斷,甚至還和上台的學生開玩笑,這怎不讓人心裡熱乎乎的。
畢業典禮結束,各學院還以豐富的茶點招待畢業生和家長,領導還到現場視察慰問。
無論在台上或台下,都是那樣人性化,氣氛是那樣的溫馨。由此可見他們平時的師生關係,是那樣的和諧融洽。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自然有利於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參加完畢業典禮,我無限感觸。想起麥柯姐姐在議論她父母時的那段話:“爹地嗓門大,不必怕,他在說孔子﹔最怕媽咪,她嗓門不大,句句是道理。”
當年被校方建議留級的小學一年級生而今終於成為社會有用之材,這過程,說明麥柯以前說過的:“我要感恩父母,”乃肺腑之言。我忍不住對他父母說:“我是為祝賀麥柯和你們都畢業而來的。”
作為父母,就如何教育孩子這試題上,算是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看來,我女兒還該感謝當年小學為她舉行的特殊家長會。
二零一三年五月三十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