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閒 ■陳葆珍
8月28日,女兒問我去不去植物園,她要到那兒看《紅樓夢》。最近不知怎的,她大概是看了電視劇以及老外的評論,對此書突然感興趣,還和我討論很久,尋根問底的,還在看一些學者繁瑣的考證。我讀小學時就看此書,估計她在國內剛讀完小學就來紐約,中文水平還可以應付得來。
此植物園已不止一次造訪了。沿途樹木經過一個夏天的煎熬,那青翠欲滴的綠色不見了,墨綠一片的。有些樹耐不住了,帶著變黃的樹枝倒在地上,好個天生天養的,適者生存。迂迴曲折被這山林簇擁著的是植物園,這裡以大自然之王者—綠,主宰一切。園內的植被被剪裁得錯落有致。其中,有一座玻璃屋,裡面種滿奇花異草,簡直是沒有一株是相同的。還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圖書館,一棟古代歐式的灰色大樓,原來這植物園是一位富豪的後人捐獻給國家的。政府利用這裡的舊址開闢成當今的植物園,免費供人參觀。
我們這次造訪,不像以前那樣到處走走看看,而是隨便找一個舒適的位置看看書。在迂迴曲折的林蔭小道下,擺著陳舊的木椅,坐在那兒,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嗅著花木的清香,聽著蟲鳥爭鳴還有那偶爾從遠處飄來一兩句小孩的笑語,柔和的夏風不時拂過鬢邊,甚為愜意。女兒在看《紅樓夢》;我在看李漁的《十二樓》。頓感置身於陶園中。雖沒“採菊東籬下”,但已領悟到幽靜對心態平靜的作用。
8月29日,遊興未減。女兒帶我到新澤西州一個小鎮。途經一座山,雖已開闢有公路,但山的大岩石尚在。我們把車停下,站在赫遜河邊的山崖上眺望對岸的紐約,那原來有兩座樓的世貿大廈在911 那天被炸毀了,現在在原址上僅建一座的世貿大廈孤零零地挺立在遠處,總覺得那兒像缺了什麼似的。腳下的赫遜河靜靜地流淌。想起當年英國航海家赫遜,本來奉命到印尼採集香料的,卻偏離了預定的航線,1609年9月到了紐約。當時上岸僅有8人。而今天,站在這裡欣賞這有名的河流又何止8人。以當年英國約克公爵(Duke of York——即後來的英王詹姆斯二世)的領地之名來命名的New York(紐約),已成為世界大都市,而這位公爵以及赫遜早已隨我腳下的流水消逝,可留給人們的是一種美好的回憶。倒不像新建的世貿大廈給人的回憶是那樣的酸澀。
離開這個景點,不一會到了一個名叫Pier小鎮。這個鎮最高的建築物只有兩層,絕大多數是平房。街道很窄,用青磚或紅磚鋪著。道路兩旁是精緻的木屋,古色古香的,屋檐上大多掛著花籃,裡面種著小花。推門進去是各種類型的商店,價值不菲的呢。一條褲開價就是六百美元,講了價還要四百美元呢。
這個規模不大的小鎮,倒有一個規模不小的圖書館。裡面擺滿了書,也有好幾個讀者在看書或打電腦。在兒童閱覽室,父親貼著幾歲大的孩子的耳邊在教識字。雖如此,卻是鴉雀無聲。我佩服這小鎮的居民如此有教養,就是幾歲大的孩童也不例外。
書架上張貼的宣傳畫,下面的題字引起我反覆思索。這裡寫著:“禁書是反映一個社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另一幅畫是說:“燒毀一本好書,就等於消滅正確的道理。”聯想到六十年代紅衛兵燒書,那時,我還沒意識到這是社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其實,有足夠的自信,何懼它寫的是什麼,更何況那時連徐霞客也給燒了,李白杜甫也難逃一劫。那時的倒行逆施,正在毀壞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
望著這裡正在專心閱讀的讀者,想著今天正是星期六,一個小鎮的居民竟如此好書,令人敬佩。我這不速之客未免會打擾小鎮的寧靜,我示意女兒退出來。走到超市買了一塊熱氣騰騰的意大利“披薩”,坐在海灣旁邊的小亭上進餐。也有不少老人坐在樹蔭下看海景,面對這一片平靜和諧的氣氛,心境頓時顯得寧靜。這時才感悟到古代文人之追求回歸自然的心態,這些地方,對城市人来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去處。
二零一五年九月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