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女童 ◎陳葆珍◎

昨天,往大女兒家聚會。推開大門,聽見久違了的稚童的聲音,清脆悅耳,精神爲之一爽。
“誰家的孩子?”
還未有人答我,“蹬蹬蹬”,小孩的脚步聲從樓梯傳來。探頭望去,原來是我媳婦的姨甥女三歲的芊芊。今天聚會,是爲了歡迎她一家四口移民來美國的。
記得他們剛下飛機,在宴席上,芊芊就哭個不停。今天,能這樣安靜,確實出乎意料。
媳婦說:“哪天她不哭不鬧了,我們就太平啦!”
“換了新環境,大人都不慣呢。”我說。
我們在陽臺上燒烤。冷不防芊芊開著玩具車過來。我趕緊拿椅子攔住樓梯口,防她從樓梯栽下去。
她那烏溜溜的眼睛瞪著我,還好,繞道而行。我向她竪起大拇指。
大概此舉贏得她的好感,她拉著我的手說:“奶奶,陪我到地下室。”
我和她到了地下室。記得以前這裏的玩具成堆。現在,所剩無幾。儘管如此,芊芊還是撿來十幾種玩具,玩得津津有味。我坐在沙發上看她玩,見她爬上搖床,便說:“芊芊,你午睡吧。搖來搖去的,很舒服。”
她愣了一下,一骨碌從床上跳下,往樓梯跑去。
我叫住她:“芊芊,玩得好好的,怎麽又走了!”
“奶奶,你說你要午睡,我在這裏玩,會嘈你的。”
她邊說邊跑上樓。望著她的背影,我在嘮叨:“我是叫你午睡,奶奶可沒這個習慣。”
她一溜烟地跑了。我笑著向她媽媽說了這一切。我說:“這孩子,小小的年紀就這樣爲他人著想,是教出來的還是天性?”
大女兒在旁提醒我:“老二就是這樣的,想法子改善生存環境。”
“這話怎講?”
“第一個孩子肯定得寵。老大以爲老二橫刀奪愛,自然不相讓。老二希望老大對自己好些,就拍馬屁。”
不知她有什麽科學根據。不過,她自己位居老二幾十年了,也可能是經驗之談。
我轉念一想,這也未必。可能父母教育老大要相讓時,老二從中受到啓發。
這讓我想起自己也是三歲的那年,和她截然不同。一天,我想吃糖,媽媽防著我,早把那糖罐放在壁櫃的最高處。我便用大小凳架起個金字塔,媽媽一出門我就往上爬。誰知被她逮個正著。她把我抱下來,自然免不了打屁股。可我咬緊牙關,不哭。反正我長得胖,打也不疼。最令媽媽生氣的莫過于我挨打也不哭,她多次對爸說:“這孩子的淚腺有問題。”我爸就不陰不陽地說:“她可不是林黛玉。”
記得有一次,媽媽要我買豆腐。那時,我們住在四樓,去商店,過馬路之後還要走一段路。現在想起來,還得謝謝媽媽這樣粗生粗養。不過,這也許與我在家裏的座次有關。我這個小老九,長大後之所以成了“臭老九”,也與這樣的養育法有關。憑這,我比別的小孩多些自由空間,有利于按我個人的需要去發展。
我三歲時在街頭“上演”的鬧劇,被家人作爲笑料常挂在嘴邊。連我父親在82歲回廣州看我的那一年,還特意指著人行道說:“你三歲大鬧紙行街,就在這!”
像祥林嫂反復說著“我真傻,真的!”那樣,我已雙鬢染霜了,父親還在嬉笑著說我的孩提趣事。
他說:“當年,你媽叫你買豆腐。一個西裝客把你碰倒了。你坐在地上大哭,扯住他的褲筒不放,要他賠。人家給錢,你又不要。一定要回原來的那個碟子、那些豆腐。一群人笑著看熱鬧。我在陽臺看見了,叫你媽把你抱上來。”
今天,讓我想起這一切,樂了!免不了和芊芊比。大家同在三歲,她顯得溫良恭儉讓;而我卻不。
人們常說:三歲定終生。似乎我這輩子的表現,與我那時的惡作劇有關。芊芊有時又哭又鬧,但她畢竟是個孩子。而昨天那一幕,卻是她性格中的閃光點。
但願她能從我倆孩提的趣事中,取長補短,更好地成長。
二零一零年九月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