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葆珍
       (現居美國)
更多>>>   
陳葆珍◎看病

看病      ◎陳葆珍◎
 

在紐約大醫院看病,十分方便。首先要電話預約,看病那天,只要不遲到,不用等多久就輪到你了。醫院裏有免費的飲料、點心供應。看完病,轉身就走,你想交費也無從交起,它根本就沒有收費處。在家等着醫院的賬單寄來,裏面開列各項開支。註明保險公司爲你支付多少,你該付多少,然後寄支票付款。病人選擇醫生也很方便。如上次我動手術,在網上查出王醫生是紐約的名醫,于是,叫女兒打電話到他所在的醫院,問是否可以請他開刀。醫院答覆是:只要有床位就通知你。就這樣,幾天後他們約我在下一個月由王醫生給我開刀。

病人出院後還要定期複查。這讓我和醫院打交道多了,覺得在紐約看病沒什麽難,最難的就是我不會說英語。

今天,按醫生規定到醫院複查。昨晚,爲應付此事,驚動我的家庭成員。我到處打電話詢問,萬一醫院找不到翻譯,誰可以在電話裏當翻譯。

誰知他們都說明天要開會,不能接電話。最後,還是媳婦幫我聯繫到密蘇里州的我孫女的男朋友。

別的華人大多由家屬陪着前往醫院的,而我怕麻煩人,總愛獨來獨往。

到醫生辦公室報到時,那位在前臺服務的職員多問幾句我就搖頭。用幾句不合語法的英文單詞組成一句話,請她幫我找中文翻譯。她問我要說普通話還是廣東話的,我說都可以。

坐在候診室我在看張恨水的《啼笑因緣》,一位職員走過來帶我進醫生辦公室。他指着我手上的書說:“這是說什麽的?”我這時真正體會到語言不通的困難。趕緊搜刮枯腸,用懂得的幾個英文單詞說,這是指男女之間的交往。這是我這輩子最糟糕的一次小說介紹。他似乎知道了大概意思,神秘地笑了笑。

今天,給我看病的是位白人女醫生,她是接王醫生的班給我看病的。我對她說:“我十分懷念王醫生,是他給我第二次生命。”她說:“他是一位十分好的醫生。”望着這個我熟悉的診室想起今年剛逝去的王醫生,自有一份傷感。

一會兒,女醫生撥通牆上掛着的電話,翻譯操廣東音。除了翻譯我和醫生的對話外,他還在電話裏等醫生對我的檢查,幷告訴我檢查結果。女醫生向他說可以結束了,他才掛了電話。

從醫院出來,我打電話告訴我孫女的男朋友,說找到一位中文翻譯,多謝他爲我的事操心了,幷對他說:“你將來也是當醫生的,要學好中文,好好幫助我們這些不懂英語的華人。你知道麽,在醫院看到華裔面孔,就好像見到救世主那樣。”

記得去年暑假,我孫女回紐約時,告訴我她在醫科大學也選修中文。爲幫助她更好學習,我查字典爲她編寫中英對照的識字卡片,其中以醫學名詞爲主。

我對她說病人不懂英語之苦。像那次我住院,護士要我訂餐,我說要兩隻umbrella,害那護士瞎瞪眼還笑個不停。孫女聽了大笑着說:“嫲嫲,你要的是雨傘,哪能吃的?香蕉叫做banana呢。”

二零一一年五月十三日

回應
加拿大過客肯定比紐約常客的感受新鮮得多,期望欣賞過客的大作。
留言 : 葆珍, 11-May-16, 20:28:06
大姐的生動描述使我想起自己曾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心臟醫院就醫的有趣往事,將會寫下跟諸位文友分享。
留言 : 过客, 11-May-16, 05:54:26
钟灵:你好。怀念我们相聚的日子,那给我的回忆是美好而温馨的。谢谢你的留言。拙文中强调的是大医院,我去看病的那间是世界第四大的。可能因此会健全些。而有些华人医生开的诊所,滥收费,耗时几个钟头等看病,害你虽有老人医药保险,不是大病也不敢去看。
留言 : 葆珍, 11-May-14, 22:30:06
我常听人说在西方国家看医生很难,要预定很长的时间.但,从葆珍大姐这篇,看到了纽约医院的温馨,谢谢葆珍大姐的文章!让我多了认识.
留言 : 钟灵, 11-May-14, 19:38:13
您的意見 :


請輸入尋聲留言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