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搶惟獨不搶書 ◎陳葆珍◎

請看NBC2011年8月17日新聞報道:“倫敦街頭的購物中心,所有店面都難逃被搶劫的命運。但只有一種店例外,那就是書店。”
這則消息讓我釋懷。從歷史經驗看,每次暴動,帶來的生命財産之損失固然令人心痛,但不可忽視的是這“財產”中的“文化財產”尤為重要,有些是不可複製的。文化作爲一個民族之魂是不可毀的,也毀不了。它根植于這個民族每個成員的心中。
什麼都搶惟獨不搶書,這保住了英國的寶貴財產,也保住了人類的這一部分財產。連書都毀了,這個民族的災難就更大了。中國古代的焚書、禁書,近代的紅衛兵燒書,帶給中華民族的是什麼,這是有目共睹的。
形式上英國書店絲毫不損,但在心靈上却帶來英國人極大的傷痛。媒體為此大做文章,顯然懂得了這問題背後藏着的巨大危機。如果說,當年的英國工業革命推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源于意大利而盛于英國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進一步發展世界文化,那麽,今天的倫敦暴動就等于給人們當頭一棒。這一棒,會打得學者頭昏腦脹;會震得天下父母心驚膽顫。這一棒告訴人們:這是關係到國家民族命運的大問題。因爲他們對書毫不感興趣,而這樣的人,最容易走上歧途。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國家的災難就越來越大。
客觀上他們保住了書,主觀上他們根本就不把書放在眼內。而聯繫到這次暴動中大多是青年,其中還有11、12歲的男女孩,甚至還不乏富家小姐。這讓人不得不要問:“他們的父母怎麽啦?英國社會怎麼啦?”
英國《經濟學家雜誌》這樣評論:“暴民搶劫的目標是以容易專賣的物品為主。而書刊的效益已明顯輸給了高價位的牛仔褲及蘋果公司數位商品,這就是我們現代社會的指標。”說什麽:社會大衆已對數位産品成癮,閱讀的需求每況愈下,書店對民眾來說已經越來越不重要了。
從經濟角度來考慮,這也難怪,畢竟是經濟學家嘛。但教育家去了哪?爲什麽不出來指點一下。馬克·吐溫說過:“每關閉一所學校,就要多修造一座監獄。”(《馬克吐溫自傳》)
要知道,一棵樹要死,先死它的根;一個民族要毀,先毀于它的文化。而年輕一代,是國家民族的未來。目前各國在軍事經濟等方面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沒有德才兼備的人才,那這個國家必後繼無人。即使按自然規律的人種繁衍,但那裏的人,也會變成奴才。
如果說英國不重視文化教育,那也說不過去。英國“國家統計署上個月公佈,英國網上銷售總額已經達到每星期5.27億英鎊。隨着越來越多的公司、個人創建網站,建立起網上銷售機制,錯別字成爲一個越來越嚴重的問題”。而“英國互聯網業企業家查爾斯·鄧庫姆指出,錯別字成了互聯網經濟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每星期都在給英國的網上企業造成數以百萬英鎊計算的損失。”因爲,廣告有錯別字,網民就會懷疑它的可信度,商家就沒生意了。于是,英國不少企業為員工補文化課。
傳授知識固然重要,關鍵是要教人怎樣做人。在這方面,英國的雨果說得好:“書籍是改造靈魂的工具。”(雨果《莎士比亞》)“知識是人生旅途中的資糧,思想第一重要,真理是糧食,有如稻麥。”(雨果《悲慘世界》)
而英國大哲學家培根的警告,至今還有用,他說:“關于釀成叛亂的因素,是值得研究的。因為預防叛亂的最好方法(假如時代允許的話)就是消除導致叛亂的因素……導致叛亂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貧困;二是民怨。社會中存在多少破産者,就存在多少潜在的叛亂者,這是一個定律。”(弗蘭西斯·培根《培根論人生》)
作為這些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的後代,以上忠言,值得深思。
二零一一年八月十九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