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葆珍
       (現居美國)
更多>>>   
陳葆珍◎吟誦


前言:出席紐約詩詞學會會議時,該會董事長岑灼槐先生對我喊道:“唱幾首詩來聽聽。”後來,該會會長梅振才先生要為我吟唱錄音,我婉拒了。兩年來,邀我講課都被我推掉了。今年,因梅先生送我一張國內用古音吟誦的錄音帶,我無以回贈,疏於禮節,不勝慚愧。這時才不好意思再次拒絕他的邀請,其狼狽相不亞於趕鴨子上架,只有胡亂喊着:“詩能養人”。這一課題,可以說以大半輩生的心血甚至是生命來體會的。故反應熱烈。第一部分講詩藥, 其主要內容取自幾年前的拙文《詩藥》,因已在越南《西貢解放日報》出版的《周刊》(126期—128期)刊登,故在此從略。現只摘錄講稿的第二部分:吟誦。意在想聽到更多的誦詩聲,請大家把聲音交給詩,而不是把眼睛注視詩。

吟誦       ◎陳葆珍◎


   
美國心理學家勒納指出“吟誦詩歌可以改善心理情緒狀態,進而增進身心健康,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誦讀,更有通過音符來振蕩頭部氣血的作用。而這種作用除了調動眼、耳、嘴三個器官的功能外,還通過呼吸及音符振蕩等因素,促進肺部、腦神經及腦血管的運動”。
 
吟誦是有益於身體的運動。不同文體都可以誦讀。其中以詩最朗朗上口,最易感發,這是由它的藝術特點決定的。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大序》)

這裡所說的言,如不發聲,何以謂言。 到了嗟嘆和詠歌階段, 已進入吟誦的階段了。故吟誦,你讀一首詩時感情促使你不得不這樣的。面對一詩,必須同時聽到你發出的聲音,無論是作者或讀者,都不例外。是作者的話,你讀幾遍,會發現自己有字必須修改﹔是讀者的,會從誦讀中想象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讓自己有所感動。

但一般的朗讀是讀不出所以言的。為什麼我上面提及吟唱受人歡迎,其實我吟得並不到家,僅受教於晚清秀才、民國時期的國文教員我的先父,大概是與一般的朗誦有別,才引起大家興趣吧。記得有次在紐約舉辦的文化展上,一位女士遞一名片給我之後說要來我家學吟唱。原來她是從華盛頓來的文學博士,我哪有資格教,况且她又不會講粵語。而我不會用普通話吟唱,只有婉拒。以前在國內執教,經常違反教規(政府規定用普通話教學),在給學生上課時,一到朗讀詩,便教他們用粵語吟唱。只有在上公開課時,才用普通話誦讀。這些學生會在課後喊着:“不過癮”。

曾國藩給兒子的家信中有言:“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採其深遠之韻。” 

古代對兒童進行詩的教育, 在《周禮》有記載:“興(興發感動)、道(導也)、諷(鄭玄注解為:倍曰諷,背也)、誦(節奏入拍)、言(以詩問人)、語(以詩作答)”,其第4點是“頌 ”。  
 
這裡所說的吟誦與一般的朗誦不同。它是通過聲音的拖長升降來讀出詩的節拍韻律的,這時會在腦海裡呈現一幅幅畫面,被作者的感情所感發。吟者非用嘴巴而是用靈魂去吟的。正如德國悲劇大師萊辛所言:“一個只是做到了解詞的演員,距同時還做到了感受的演員是多麼遠啊!理解了詞的意思,並且印入記憶裡,對於這樣的台詞,即使在靈魂完全關注着別的事情的同時,也可以正確無誤地表達出來,但這仍然可能沒有感情。靈魂一刻都不能脫離語言,演員必須把靈魂的注意力專心致志地傾注在道白裡,惟其如此而已。”(萊辛《漢堡劇評》)

一般的朗誦,很難讀出詩中之味。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通過吟唱,慢慢從中得到感發,以調動自己的激情,讓細胞進入積極活動狀態,此時,自然會洗擦一切負面的情緒。

而現在的通病是看詩多過讀詩,讀詩多過吟詩。即使是中央台的詩歌朗誦會,用普通話來朗讀,雖有感情節奏,但讀不出詩中之味。正如誰都會炒菜,但炒出的味道各有不同。 誰都會吃菜,但會吃的食家畢竟是少數。讀詩與寫詩亦如此。要讀出和寫出那種詩味。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不出聲何以為言。聲不帶情,何來“情動於中”,只有通過像曾國潘所說的“高聲朗誦”、“密詠恬吟”, 才能重現詩中的“雄偉之概”,吟出那“深遠之韻”。用廣東話吟唱,普遍反映都說比普通話好聽。無他,因粵語與古音相近。大家試用普通話同時讀“梅”“回”,再用粵語讀之,你會發覺, 惟粵語才音近, 而古韻,它們同屬“灰”韻。而今韻,“梅”的韻母是ei﹔“回”的韻母是ui。

不是一看到詩就可以吟誦的。非要注意下面幾點不可:1,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注意重現詩中的意境﹔3,注意音的平上去入及音節﹔ 4, 注意一些重點字眼。

下面說說漢語的四聲。大家試讀這幾個字:堤低雞棲 。是不是很難讀?原因是全屬平聲 。
  
沈約早就指出:“若前有浮聲(平),則後須切響(仄)”(見 《宋書•謝靈運傳記》)

這裡引用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朱承平所說的四聲的特點及一些例子:

“平—中平調—音最長﹔上----中升調—次長﹔去—半高降調—次短 ﹔ 入----半高短調。”

例:“情好是篤  風洒露沐  杯酒自適  鄉里嘆服   文武是式   為善最樂  先本後末    民喜歲熟  ” 
 
這位教授舉的例句,很生動,每組詞語都包括平上去入四聲。
 
我們有時很難辨認四聲,只要記住:“平—聲長 輕悠,較低,升降不大﹔仄—較高較短,升降較平聲大。”

下面是我要吟誦的詩詞:

●第一首《涼州詞 》(唐,王翰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先要弄清它的感情基調。清代施補華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見《峴佣說詩》)

我傾向於豪放方面的。理由是:1,酒宴豪華    2,痛飲熱鬧    3,非一兩人以酒消愁。

這表現邊疆將士的視死如歸的態度。在這軍營痛飲的情況下,不可能作林黛玉式的哀嘆。 讀時要注意音節 。中央台主播這樣讀:“欲飲琵琶--馬上催”,這樣不對。琵琶,哪能飲的呢?應這樣讀:“欲飲--琵琶馬上催”。雖然,五言詩是二三音節﹔七言詩乃四三音節。 但此詩有例外。何況,邊軍是騎在馬上彈奏的。

●第二首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亁。

曉鏡但愁雲鬢改, 夜吟應覺月光寒。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首愛情詩成為千古絕唱。其感情基調應屬哀怨纏綿。詩人與一女子有戀情而不能結婚,在無法再見而又終生不能忘卻的情況下所生的相思之苦 ,從女子的角度來寫。第一句表明這種注定無果的感情之苦痛。 然後以暮春花殘之景烘托, 再以春蠶、蠟炬形象性的比喻,流露心聲。晨起梳妝之狀表明夜不能寐的相思。用“但愁”說明怕紅顏不再,可昨夜如此落容,一世也會這樣落容,為此“愁”也。讀時應強調這個“但”字。

循文人習慣來寫男子月下吟詩。“寒”,表明對男子的關心體貼之情﹔ “應”字, 說明對對方感情領會之深。有“料得”之意。

蓬萊,喻意中人居住之地。因為是仙山,雖“無多路”, 但可想而不可及,惟有求王母娘娘的使者---青鳥替自己不但探而且要殷勤地探。以表終生思念而又不能相見的極度痛苦。

●第三首《木蘭辭》

這首詩以賦為主。鋪陳敘述為之賦, 是詩的一種寫法。吟誦時要讀出不同人物的感情。如: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一般語氣,只是描寫場景)。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關心語氣)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憂慮)。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苦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驚恐、憂傷)。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堅定)。
     
●第四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髪,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詩人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余,當時他四十多歲,而火燒赤壁之周瑜,只三十多歲。詩人懷才不遇,面對洶涌澎湃大江與顯赫一時的英雄, 自然產生豪邁而激憤之情。 故吟誦時應以豪放為基調。在激越中帶着感嘆。如首句,以大江氣勢開篇,應是慷概激昂,但緊接着的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言下之意是,不管命運如何,但最終誰都會被浪所淘盡。 這又免不了諸多感嘆。

●第五首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蘇軾是豪放派詩人,這首在詞史上第一首悼亡詞,開篇從大處着眼。十年, 與千里孤墳,寫出時間空間跨度之大﹔直指人生最重要的課題:生與死。以“茫茫”水之浩瀚,展示一個壯闊畫面。其妻王弗葬於蘇軾母親旁,何來“孤”?此孤非彼孤,乃詞人夫妻死別之孤寂,同為夫妻雙方的哀痛。如果“孤”字改為“妻”字,那僅是單純的記事而沒了感情色彩。“淒涼”,代表他要敘述的事情。何事?是自己這十年來受政敵迫害的事。以“塵滿面,鬢如霜”來說明蘇軾30至40歲之間的突變,不是身心創傷不至於此。這反映當時文字獄之猖獗。“夜來”以表時間的詞語來銜接上下闋,進一步揭示內心的苦痛。“忽還鄉” 包含了多少意外的驚喜。這是日常的閨中所見。乃亡妻留給他的深刻印象。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強壓悲情之喜,是更大的悲。何以見得?請看緊接着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往往在記事之後寫的感想,常有畫蛇添足之嫌。而這首詞不會給人這樣的感覺。相反的,讀到最後餘音裊裊,免不了一唱三嘆,眼前還會出現那淒寂的墳境,與首句“千里孤墳”相呼應。首句說的是話淒涼“無處”,而篇末卻說有“處”,其實皆是“腸斷處”。通過“處”,這樣的環境描寫,傾訴壓於心頭的哀哀無告的悲情,震撼人心,讓人蕩氣回腸。

分析詞的思想感情,以便掌握在吟誦過程中如何用感情及聲調來傳達, 十分重要。吟罷眼前會出現一個身心俱受摧殘的被貶的人在遙想千里之外的孤墳,哭喚亡妻的畫面,以及那冷月斜照下孤墳寂寞的意境。我常吟此詞時雙目噙淚,因為我把亡母套上去了。

●第六首  《菩薩蠻》:(韋庄)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除了注意思想感情和音節外,這首詞有幾個關鍵字眼要強調的。那就是“盡”、“只”、“莫”“須”。這是韋庄在唐朝黃巢起義期間,本欲參加科舉考試而不達,避戰亂逃至江南時寫下的。開篇說盡江南的好處,再以文人的閑情別致來申述美好的生活。而家鄉戰亂不能返,自己正值壯年而報國無門,這樣返鄉,心裡的痛苦,比那些早已失去能力的老人來得更甚,故用“莫”與“須”,來強調這種痛苦之情。吟誦時唸到這些字眼,要特別加重語氣別輕輕滑過。

●第七篇  《愛蓮說》 (周敦頤)
      
散文也可以吟誦的,同樣的先要理解分析文中的內容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才好決定自己用什麼感情聲調來讀。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要區別對待對三種花的不同態度。顯然對牡丹不懷什麼好感,吟誦時語氣不必重。 而對菊,有好感,讀時帶欣賞語氣。對蓮,十分鐘愛,在讀到蓮之高潔品性時,不妨用一唱三嘆的語氣讀之。
  
在吟誦時,怎樣處理一首詩詞,先要理解其含義確定感情的基調,正如意大利評論家弗蘭哥•摩爾加利所指出的,這就是“創造性的背離”(弗蘭哥•摩爾加利《論文學接受》見《葉嘉瑩說詩講稿》),意指讀者永遠捉摸不到作者原意但可以有自己的詮譯。這樣被詩感發了進一步探其真意, 哪怕是自己的詮譯,也算是一個消化過程。 這可以說,完成了《周禮》規定的先興後導的第一二步。接下來要熟讀到能背,然後以歌唱形式的音調讀之,那聲節韻味才讀得出來,這就是《周禮》所說的背與誦。走完了學詩的這四步,自然就會作詩,作詩多了,就會學古人那樣言語。即以詩來問答。這是學詩的第五六步。古人外交時不少以詩對答的。

直到如今,我不知道達到什麼水凖才稱得上是詩人。我想如能做到以詩對答,那該是詩人了。似乎這樣的詩才很少見。但按《周禮》這樣進行詩教育的步驟,其實也是學詩的一個過程,至今仍有其參考價值。

二零一二年二月四日





 

回應
陈大姐;经您一番注解,得益良多,明白了,感谢!
是的,那次参加纽约书画琴棋雅集颁奖典礼时,胡大姐常常照顾我和黄老师的,我们也不时有联系。
留言 : 陈美翎, 12-Feb-13, 04:32:10
美翎:還要補充一下,若用“不如”,弊病如下:“不如”有“比不上”“不及”之意。從整段話觀之,若用“不如”,就是說:言與嗟嘆及詠歌,其效果比不上手舞足蹈。 於是,前者作用低於後者 。既如此,若不要前者, 於是就變成僅是舞蹈而無聲地傳情表意。 這是另一種藝術形式了。這與這段話所欲表達的原意(詩的產生及其對人的感情沖擊的作用)有所不符。
留言 : 葆珍, 12-Feb-13, 01:34:23
美翎:是“不知”而非“不如”。我這樣理解: “情動於中”便會“形於言”,此為感情第一階段,繼而感不足,便嗟嘆﹔再感嗟嘆還不夠,便詠歌。這幾階段皆從口部發出聲音以表感情的逐步提升。當你有激情時,說起話來絕不會兩手僵硬地站著說,自然會手動。而你嘴裡詠歌的是有強烈節奏的詩,且情已到濃時,這時你的手不知不覺地跟著詩的節奏動起來,隨之腳也動起來。這樣用“不知”,說明激情已自然流露。如果用“不如”,不能表那發自內心的不由自己控制的自然流露之情, 而是有勸說之意。這就失色了。用“不知”沒錯。已查過幾本書了。十分欣賞你這種仔細的閱讀態度。謝謝你讓我進一步深化對此詞的理解。
留言 : 葆珍, 12-Feb-13, 00:54:44
謝美翎。在場有位姓胡的、說是你詩妹的人問起你。
留言 : 葆珍, 12-Feb-12, 12:19:32
陈大姐: 周荣老师有通知我关于邀请到您去讲课。非常遗憾不能参加。拜读您这片文章,钦佩甚!

“...不知手之舞之,...。”“不如”是也?非也?
留言 : 陈美翎, 12-Feb-12, 08:47:03
謝潘宙先生留言和鼓勵。的確,不論古今,凡詩都離不開節奏感。
留言 : 葆珍, 12-Feb-12, 07:00:29
這場演講一定很好聽。
中學時曾聽一位老師以越語(不是粵語)吟誦古詩,別有風味。
詩不能忽略節奏,現代詩即使不押韻,也不能沒有內在節奏,年輕詩人應該注意這一點。
留言 : 潘宙, 12-Feb-12, 05:25:39
您的意見 :


請輸入尋聲留言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