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遊學記﹕炸蝎子,吃過嗎?
◎陳美翎◎
那年短短一個暑期往中國遊學﹐對一個“行萬里路”在別人眼裡是萬萬不可能的我來講﹐此行所見所嘗的經驗可算是不枉此生矣﹗雖身有些缺憾﹐但在北師大的學生生涯卻有趣得很﹔我親身體驗了連自己沒想到的事情﹐如在內蒙住蒙古包﹑喝蒙古下馬酒和還歡迎酒﹑吃最正宗整隻在面前烤的小羊﹑喝新鮮榨的馬奶羊奶﹑沙漠騎駱駝﹑攀數百級的山邊路向王昭君衣冠塚鞠躬﹑昂首闊步踏進昔時書生夢寐以求的國子監﹑王府井初嘗炸蠍子。說起嘗炸蠍子的經驗﹐好奇害怕參半﹔最終當然好奇取勝﹐吃炸蠍子那才算真正的體驗到北京。
在王府井的老北京小食攤上﹐除了擁有非常好聽的王室名字但吃起來沒啥大不了的乾隆竹筒棕子外﹐蜈蚣、昆虫、海馬、蝎子……這些稀奇古怪的“异類”,如今都成了“盤中餐”。連在一起的小食攤﹐赫然擺放着一串串動物,有蝎子、海馬、蜈蚣、海星等10多种海產品和昆虫。招牌上標出的价格顯示:乾隆棕子30元﹐一串蜈蚣50元﹐一串蝎子60元。攤主表示,這些海味和昆虫都是高蛋白食物,營養价值高。一名攤主對我表示,這些食物均有專門的進貨渠道。蜈蚣能進補和藥用。看我十五十六的心態﹐他說笑地對我說:“蝎子是大山里的野生蠍子,沒有什么毒性,如果覺得有毒,就多吃幾樣更毒的以毒攻毒唄。”
南方人吃蛇,既然有法,北方人食蝎,豈可無術?這樣由吃蛇說到食蝎,看來也就不怎么奇怪了。
蝎子有毒,令人望之生畏,往往與蛇並列,所謂“蛇蝎心腸”是比喻狠毒之人。還有的說法是“避惡如畏蛇蝎”。蛇與蝎固為令人畏惡的毒物,而兩廣人卻酷愛嗜蛇,而且越是毒蛇,其味越美,正像河豚有毒,卻偏有“拼命吃河豚”的說法。其實,凡有毒之物而能成為美食者,皆用不着冒拼命之險而去吃的,都有其消毒科學方法的。
想來,即使有毒,也甚了了,但有毒之物,毒性大小,其科學依据何在?我查閱的資料中,山東醫學院出版的《中藥方劑學》一書中說到:“蝎毒之本体為‘毒性蛋白質’對水、稀鹽酸及鹽類之溶解性,至少得分為二種蛋白質。蝎子毒性蛋白分解後,成為無害物質之氧,酵素,胃液素、高錳酸鉀及次亞氯鉀等,此外并含有多量之卵磷脂及膽石脂等”。由此可見,經鹽水浸泡、鹽水煮沸,再經清水漂洗等一系列的泡制過程,蝎毒是可分解和清洗了的。
加上《開寶本草》中曰:“味甘、辛。性平,有毒。主治諸風疹及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澀、手足抽搐。”想不到蝎子的藥用價值是主要在它的藥理毒素成分。現在全蝎入藥的中西藥約150餘種。蝎毒以治痛症而著稱,廣泛使用於心腦血管疾病。國外一些醫藥機構已將其藥效列入攻克癌症的課題研究。
歸結起來,這一美食有四條優點:香酥脆謂其味道之美;祛風濕、醫痙攣、降低血壓,謂其醫療之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謂其營養價值之高;而最後一條,則是遠超出食物本身的價值,卻又由食物引起的繞有風趣的精神作用,這就是食蝎能使人增勇氣、長膽識、強意志。北京人說: “抖抖膽子吃蝎子”,這話倒是有幾分耐人尋味的。
(04/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