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角度 ■冬夢
●作者與緬華詩人王崇喜(號角)攝於印尼雅加達第14屆亞細安華文文藝營
---初探王崇喜(號角)《原上》
看來,我是不負緬華筆友協會理事長許均銓兄所託。
早在十一月前,我跟均銓兄的一次電談中,他囑咐我務必要見見今次出席印尼雅加達第14屆亞細安華文文藝營幾位緬甸的詩友,更要我別忘記送上自己的詩集給他們。老實說,我一向對緬華詩壇、詩人並無太多的認識,既然均銓兄有命,所以我還是多帶幾本自己的詩集《岸不回頭》和我們尋聲詩社幾位成員連袂出席這個盛會。
開幕那天,我從大會特刊看到緬甸代表團的出席名單,兩位年青俊男美女的八十後詩人:王崇喜(號角) 和明惠云(云角) 也忘記當時是誰先作介紹,反正透過詩的心靈相通彼此就交上朋友了。
令我喜出望外,除了崇喜自己的個人詩集《原上》,他特地多送一套《五邊形》詩社部份成員的短篇小說和詩集給我:有《五邊形詩集》(第二集/合著)、《一方詩》(方角、一角合著) 、《遠處的水,近處的樹,腳下的泥土》(轉角)、《十二個月亮十二個太陽》(奇角) 、三輪車(奇角) 、《時間的重量》(廣角)。
看罷崇喜的《原上》,不諱言說,我還是較鍾愛他的小詩,從四行到十二行,從惜春到傷秋,既有《春耕》的:給今年的老牛/鑄一把新的犁頭/驚蟄之後/讓睡夢中的泥土/張開雙臂/接過農夫手中的種子。亦有《秋樹》的:敞開胸膛/用你乾白的樵骨/向天空證明/你沒有藏住一片白雲。
可能詩人的故鄉在緬北高原地帶,有關詩的鄉土題材的確有甚深的認知,他的詩圍繞著很多鄉思與情思的結合,能夠帶給讀者感官一份濃稠而細緻的餘溫。先看看同是“五邊形” 詩社成員云角於曼谷第七屆東南亞華文詩人大會上以一蝴蝶標本相贈給他,這首《蝴蝶標本》彷彿將我帶到一份友人情誼溫實而微妙的交集,好美的句子:一只摘花的手伸了過來/把你夾進壓花冊裡。
或者在《情人》一詩中有未能預計的變化:想你的六月/像憂鬱的彩石/蹲在浪的唇邊/等/時間枯竭。
一幅構圖淒艷情景,情人在大海波濤起伏的岸礁邊像憂鬱的彩石苦等,結果等來的卻是時間的枯竭,多失落傷感的畫面!
當然,詩人對家鄉的親人、一事一物亦同樣難於從記憶中輕易剔割,《呼喚》一詩有這樣的開啟:像從不同的山頭傳來/一首又一首的歌謠/像爺爺和父親吹過的口哨子/還染著風雨椰樵的味道/。
讀者可以透過廣陌的空間欣賞到這樣沉鬱的一段,跟遙遠的親人呼喊著傾訴著,崇喜將離合融和於每段回憶的無奈,詩人亟欲實現那份對故鄉親情日積月深的渴念,其實,遠方的遊子們誰不想像他期盼著有圓夢這樣的一天?
作為詩者,我願意推薦、選摘崇喜這本詩集部份佳句以供大家欣賞:
老年
被遺忘在昏暮的海堤
———《輪胎》
風說
它阻礙了野草的自由
———《牆》
嘩然
蹄聲越過我矮小的屋頂
越過小鎮幽幽的睡夢
———午夜陣雨
要做大地的
綠
就不怕野火
燎原
———《野草》
今夜,徹骨的寒溫歸零
鵝絨絨的睡袋裡
我把自己踡縮成一只
入夢的春蠶
———冬眠
人可交心,詩能投緣,跟崇喜認識是我的榮幸,當初一口答允替他寫的讀後感也義無反顧地完成。香港已漸入冬寒,夜來忙於添枕加被,以保一身烘暖。此刻手上不經意捧上《原上》詩集,再次挑燈細讀,想及遠在緬北的崇喜,是否一如早前在仰光燕子湖斜暉彩霞下、靜看湖水歸鴉,仍然懷念仍然嘆惜《曙光》的詩句:就站在礁石開出雪白花朵之上/我們牽手一片曙光。
別理會誰甘心在礁石等開出雪白的花朵?也別管誰的窗前是否可以看到曙光?只要深信有心同在,看來只待詩緣來替我們實現,或者,跟崇喜自己喜歡的,一齊牽手去看曙光,好嗎?
---2014年12月26日香港
緬華詩人王崇喜(號角) 簡介:
緬甸華人,1983年生於緬甸腊戌市勐約村。2005年留學台灣,於台灣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2012-2014年與張祖升(方角) 、段春青(轉角) 、黃德明(奇角) 、王子瑜(廣角) 、張琳仙(一角) 、明惠云(云角) 、禹風(風角) 、流風(海角) 、耿學林(凌角) 成立《五邊形》詩社。
(原文見刊於美國新大陸詩雙月刊2015年02月146期第3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