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葆珍
       (現居美國)
更多>>>   
陳葆珍◎關於曹植的七步詩

關於曹植的七步詩   陳葆珍



我在《聆聽經典》朗誦錄音帶中發現曹植的七步詩是這樣的: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為此,我寫信給書法家張宗敬先生,問他有沒有看到過類似的版本。他把從網上找來的資料寄給我,內中提到,曹植的《七步詩》原為六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詩最早就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之中,後來流傳的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該資料還說“《漫叟詩話》和《三國演義》把它改為四句”。

這引起我極大的興趣,現把三方的資料抄錄如下: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華書局出版):“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漫叟詩話》(這是宋朝不著撰人的遺篇,僅有六十一條目,資料來源於百度網站)其中第十二條如是說:“一二、句辯:曹子建七步詩,世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本云:‘萁向釜中燃,豆在釜中泣。’其工拙淺深,必有以辯之者。”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79回:“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對這三方資料的看法是:應以《世說新語》的為準,且已經出書的《世說新語》版本較可信,因網上一些資料的可信度往往比書本的遜色。

為什麼我選擇第一種說法?因為從三本書來看,《世說新語》主編者劉義慶(403-444)生於南朝,與七步詩作者曹植(192-233)相距僅160年。而《漫叟詩話》作者雖不明身份但起碼知道此書為宋人所著,距南朝已是年湮代遠的了。那《三國演義》的羅貫中(元末明初1330-1400),與曹植相隔之遠,更不在話下。

況且,再看看劉義慶其人其事,足可以增進對其著作的可信度。他曾“任秘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的典籍”,而由他組織參與此書的編撰人員“有著名文學家袁淑、鮑照、何長瑜、陸展”等,皆非等閑之輩。這本“軼事小說……主要掇拾漢末至東晉的士族階層人物的遺聞軼事”(見《百科辭典》),以記言記事為主。魯迅評之為“記言則玄遠冷俊,記行則高簡魁奇”。(見《中國小說史略》第7篇)

因為它重於“記”,書中的遺聞軼事成為以後的文學作品素材不足為奇。《三國演義》對七步詩的描述,亦源於此。典故“七步成詩”“才高七步”“相煎何急”為後人所津津樂道,與此書有關。

至於說“《漫叟詩話》和《三國演義》把它改為四句”,皆不盡然。《三國演義》確實把它改為四句,有書為証。但這之前有無先例,則不可知。而從《漫叟詩話》僅存的資料中,無法証實它也把七步詩改成四句。書中只說:“曹子建七步詩,世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本云:‘萁向釜中燃,豆在釜中泣。’”這裡並沒有說由六句改成四句。

“漉豉以為汁”(《聆聽經典》朗誦錄音帶)與“漉菽以為汁”(《世說新語》)比較:

《聆聽經典》朗誦錄音帶也非等閑之物,乃榮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國家重點音像出版項目。但其說法與《世說新語》有出入,這出入之處為:它說“漉豉以為汁”而《世說新語》說是“漉菽以為汁”﹔它說“本是同根生”而《世說新語》說是“本自同根生”。

其一,漉,過濾也﹔豉,“用蒸(煮)熟後的大豆黑豆等發酵制成的一種調味食品”謂之豉。而菽,乃豆類之總稱。

上下句是“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而“羹”乃濃汁之食物,煮豆之後把豆過濾則可成這樣的汁。“漉菽以為汁”是對的。   

但如果“漉豉以為汁”,則若要制作豆豉,還不能把豆煮得太爛,豆不熟爛,難以成濃汁,況且,還要等一段漫長的發酵過程才成豆豉,這就無法把豆一撈上便可成羹了,故此,“漉豉以為汁”是錯的。

其二,“本是同根生”與《世說新語》的“本自同根生”,我傾向於後者。豆與萁同出於豆根,無謂再來“是”與“否”的判斷。“本自同根生”(本來從同一條根生出來)這樣陳述已夠清楚的了。

《三國演義》將七步詩改成四句,改得也不錯,簡單易記。但拿這樣的當作曹植原詩以廣傳於世,特別是當作語文教材,還需慎重。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七日







 

回應
謝謝懷楚、偉賢的認同。
留言 : 葆珍, 13-Nov-10, 06:52:09
這回又長知識了!謝謝陳大姐!
留言 : 李偉賢, 13-Nov-10, 00:13:06
每讀大姊的篇章,都會為我帶來一陣驚喜.正所謂:"讀書必需求甚解"."世說新語"這部書我也有,這是一部好書.我已經查閱過,同時也讚同大姊的看法.
留言 : 吳懷楚, 13-Nov-08, 16:38:23
您的意見 :


請輸入尋聲留言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