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葆珍
       (現居美國)
更多>>>   
陳葆珍◎感言 (--讀《致尋聲同仁的信》)

 


感言        ◎陳葆珍◎

--讀《致尋聲同仁的信》
       
清華大學彭林教授名言:“無科技不足以強國,無文化則足以亡種。”

這句話說得多好。我常因此而想到現今海外華文文學的動態,不禁要問:不少人寧願自己貼錢也辦刊物辦網站,究竟為了什麼?後來,紐約有兩件事更令我震撼又帶點困惑。

一是我遇見的美國作家Daniel  Barenblatt,他寫了《A PLAGUE UPON HUMANITY》,那是揭露日本731 部隊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著作。而他為此書不惜放棄紐約的工作花了幾年時間走訪中國山區農村。我問他何故如此,他答:“一種使命。為了不讓悲劇重演。”

二是紐約猶太裔教授Arthur  Flug出資辦 “浩劫史料中心展覽”(南京大屠殺展覽)他言及辦此展覽的初衷是:“詢問在校的華裔學生是否知道南京大屠殺展覽,結果沒有一個年輕人知道。”

面對如此現像,稍有思想的人不被感動才怪。

這些華人甚至外國人究竟為的是什麼?是名是利?我想,這有何名利可圖,若為名利倒不如將資金精力才智用於別處。十個從文九個窮已為普遍現像。而一旦從文沾上銅錢臭,那就失去文之所以為文的價值了。

姑且不論所有海外的辦這些文化活動的人的動機如何,但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實,他們此舉是在譜寫歷史,是在寫一個民族不管成員在何處都在繼承發展自己本族文化的歷史,之所以在不同國度都可以讓本族文化生根,乃因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更因“無文化則足以亡種”。華人雖身居異國,並不否認自己是中華民族的種。在海外弘揚中華文化,向世人宣稱我沒忘種。不但如此還要讓種籽越來越壯。

試問上面所說的兩位美國人對中國歷史文化尚且如此那何況炎黃子孫乎?

念及此,所有在海外從文者應以弘揚中華文化為使命,我們的子孫會感謝我們盡了責的。

我不止一次在紐約文化界集會上贊越南的華文文學。拿它與紐約相比,後者遜色。如《紐約文藝》搞了幾年仍搞不出來。紐約沒一個有影響力的文學網站,紐約的華裔青年懂漢字的不多,諸如此類拿這來看看越南,就可知在越南文人們的貢獻了。以前各位的業績已昭然,不然就不可能吸引這麼多的詩人前來訪問,也不可能由各位接待得賓至如歸。我所屬的紐約詩詞學會就沒有這樣的能力應付這一切。而尋聲詩社不但在越南打響還涉足海外,最近,還在亞細安十國有關的刊物中榜上有名。請看在新加坡出版的《新世紀文藝》創刊號的“編後話”是怎樣評價越南華文作品的:

“‘越南之頁’的17篇作品帶給我們的是巨大的驚喜:無論詩歌或散文,其作者掌握文字的能力之高超,表現手法之創新,加上年紀之輕,讓我們贊嘆不已!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作品全然沒有政治意識形態化之痕跡。從審美角度去創造文學,越南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模範!”

這斐然的成績來之不易,它是和站長及編輯們的努力以及全體成員的貢獻分不開的。而這不是說說就得的。所謂文,靠的是作品。“尋聲”有的是老中青三代的作者,比一些詩社以老居多的又有其優越性。這說明後繼有人,而且體現出辦詩社的遠見。不惜耗自己的精力即使為個別年輕作者改稿也要扶植,不管自己多忙也要替不用電腦的作者打字,這就是“尋聲”站長冬夢和副站長林小東的為人。有這樣的人主持詩社,是詩社的福氣,更不用談站長為此而耗的財力精力了。

作為作者,能有一個平台發表自己作品並與文友交流,在精神生活方面能進一步充實,此機緣來之不易,理應珍惜。願盡微薄之力共襄盛舉。

二零零八年十月廿七日

站長按:這篇《感言》是〈尋聲〉的眾人大姐陳葆珍遠從美國紐約寄來給我們,我讀著已禁不住心裡好大的感觸,葆珍大姐對〈尋聲〉的關愛,豈止在於她短短時間參加〈尋聲〉已有119首作品的支持,我身為站長,對〈尋聲〉部份同仁的散漫,無力對策,實在有愧於葆珍大姐。〈尋聲〉建立四年多以來,胡志明市跟隨〈尋聲〉成長的部份年青同仁‧其作品支持寥寥可數,僅只四至五首,甚至一首也有,這種所謂對文學愛好、熱誠的同仁,看著葆珍大姐的成績表難道不感羞愧汗顏?


回應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致民族文化之薪火相傳不顧!無論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條怎麼樣的路,這個棒子,我們是肯定要接下來的!
留言 : 李偉賢, 08-Oct-30, 01:49:04
谢谢大姐对我们的关爱。我们会努力,希望不会令您和同仁失望!
留言 : 麒麟, 08-Oct-29, 17:25:37
小寒在尋聲看了大姐的“感言”,很感動
難得有冬夢哥盡心盡力為我們開路舖路,我們應當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不應如此散漫,辜負冬夢哥對我們的希望.
小寒會好好珍惜的.不會辜負冬夢哥對小寒的期望.

留言 : 小寒, 08-Oct-29, 12:29:34
您的意見 :


請輸入尋聲留言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