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葆珍
       (現居美國)
更多>>>   
陳葆珍◎影片《我們的馬丁老師》拍攝前夕

影片《我們的馬丁老師》拍攝前夕
                     
◎陳葆珍◎

圖片:作者與《我們的馬丁老師》劇作者唐婁彝(右)合照於紐約

當劇作家唐婁彝把她的《我們的馬丁老師》電影劇本寄給我時,我一口氣把它讀完了。我爲馬丁事迹所震撼。

如果說藝術創作是虛構的,這不出奇。只能贊賞劇作者那驚人的想象、生動的描述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然而,奇就奇在這是以真人真事爲原型的創作。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故事竟然發生在我的祖國那極其貧困的甘肅馬家坡,主人公馬丁的原型不是中國人而是美國人丁大衛(David Deem’s),他到中國西部支援教育14年,建了8所希望小學。2009 年1 月,其名字進入十大感動中國的名人錄。

作爲一個在祖國當了24年教師的我,除了感動敬仰之外,還感到無顔面對。

他的事迹在1997年中央電視臺播出,劇作家唐婁彝深受感動,幾年來這平凡而偉大的形象在腦中揮之不去。她對我說:“丁大衛的事迹感動了我也感動別人,特別是在今天這樣注重物質忽略了精神的社會風氣之下。我的摯友的事迹直接激發我創作的欲望,她是美國一所大學的人類學教授,而今在西藏與青海交界處辦了一所學校,幷在該校親自執教英文與計算機達五六年之久。我沒達到她那樣的高境界,我想用自己的劇本宣揚這種精神,這樣我就有寫這一劇本的意圖。”爲此她親自到甘肅采訪。

唐婁彝做對了。這類的事層出不窮。如美國人Brecken Chinn Swartz爲拯救在北京街頭行乞以籌醫療費的中國女生周林,接她來美治療幷于她截肢後親自護理;美國有一個交響樂團每年爲中國大陸失學兒童義演,辦了十幾所希望小學,培養了上百名鄉村教師;在我家族的宴席上,我就親眼見到來賓中幾個白人懷抱著從到中國領養的殘疾兒童……但這一切善舉,大多在民間傳頌,偶爾在西人報紙上刊登。而今,丁大衛的事迹,通過電影形式來傳播,那影響力將遍及全世界。

由這一劇本而産生了一個新名詞, 那就是馬丁精神。馬丁落脚于僅有一位雙目失明的小學教師的破校舍,這裏連中國教師也難留下的地方他留下來了。那物質生活不但與他以前在紐約過的有極大落差,甚至連中國一般城鎮居民也難以適應。雖如此,他還得到村民的額外關照。如因缺水而一輩子只洗一回澡的情况下,當知道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後,馬丁的學生竟然自動發起每人以瓶裝水凑够一盆硬拉馬丁洗澡,這樣的場面真是催人泪下。類似這樣的事,實在太多。馬丁所遇的困難不但在生活上,在工作上精神上都有他的困惑。劇本生動地叙述這些矛盾産生與解决過程。一個只懂得極少中文的美國人邊學邊教,各類不同的人的反應,農民之純樸,學生的真情,活然紙上。雖然艱苦,而馬丁却說:“我一生從未感到這樣幸福過。甘肅馬家坡,我能到這來,真是太好了!”

他不但得到學生的尊敬,還得到鄉村父老由衷的愛戴。爲了讓他有床睡覺,且看村長怎樣說:“老外老師,德旺叔用他的壽棺給你打了張床。樺木的,你儘管睡,保證蹋不了! ”

唐婁彝告訴我這劇本給過許多人看,他們都說被馬丁精神所感動。

如美國人李敦白,在晚上8時收到唐婁彝寄去的《我們的馬丁老師》劇本後,從閱讀到寫一封詳細的回信竟至淩晨5時。信中有這樣的話語:“由一個美國人講一個雷鋒故事,意義非常深遠。是中國人民教育了這個美國人,幫助他成爲一個成熟的人。”

李敦白這位中國共産黨內唯一的美裔黨員,在中國工作達35年,前後蒙冤兩次入獄達16年之久,現在是中美交流的橋樑之一,對中國人民懷有特殊深厚的感情,可理解。而一般的美國人會有什麽反應呢?一些家長說:“這影片像美國家庭影片,沒暴力,大人小孩都適宜看。”

十二三歲的美國小孩如是說:“在這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看看影片中的人的生活,我們比他們好多了,可我們還不滿足,還以爲是理所當然的,還在嫌這嫌那的,我們應該懂得幸福。”

一位華裔男孩(13歲)說:“看了劇本知道幸福與金錢無關係,錢不是一切。”

許多美國人在說:“在今天這個時間拍這樣的電影有特殊意義。馬丁所得的幸福不是金錢。幸福不是由金錢决定的。”

一位法國人看了劇本深有感觸說:“我很內疚,我是法國人却跑到美國來,爲的是想掙更多的錢。”

這些讀者對人生的感悟,唐婁彝說是她始料不及的。

人們被丁大衛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紐約僑領和各界精英成立了“紐約馬丁基金會(籌委會)”。發動捐款2萬美元籌建“馬丁小學”,供電影攝製時作實際場景,拍完後交給當地政府管理。

在 6 月7日爲該片籌款而舉行的文藝義演大會上,觀衆捐了3552美元。

是日,紐約詩詞學會把會場的墻壁都挂滿了字畫義賣。紐約中外藝術家們紛紛登臺演出,參演中有曼哈頓業餘藝術團、美國亞洲文化協會藝術團、緬甸聯誼會、民安隊等單位,其中還有老外獨唱跳舞,一位8歲的波蘭女孩用中國話背誦王世道先生爲此片而作的詞,贏得群衆喝彩。藝術家趙乃義的變臉,技巧之高超更把大會推向高潮。上千座位居然座無虛席,還有不少人是站著看的。臨近結束時唐婁彝說了一句:“我好感動,開了這麽久的會,還有這麽多的觀衆。”的確前後已近5個鐘頭了。我不勝感慨地說:“來美27年了,這樣的會也參加不少。只有這次,才那麽多人。”

這電影還未開拍,人氣就這樣足,值得慶賀。而令人高興的是,此片的陣容相當可觀。聽唐婁彝介紹,當他們向世界各地發出徵求主角的信息時,第二天就有八十多人報名,後來一共有一百多名應徵,現在經篩選剩下四十多名,不日將會最後敲定。這馬丁,可真是百裏挑一的。

劇本製作者是唐婁彝,她寫了十多部電影劇本,不少已放映了。其中和名編導黃丹合編的《我的1919》,獲1999年度第三届夏衍電影文學獎一等獎。影片獲1999年度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該年度優秀編劇獎,2000年度“五個一”工程獎,大學生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與黃丹合作的《西洋鏡》(劇本《定軍山》)獲1998年度臺灣優良劇本獎,電影2000年度獲長春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2000年度華表獎優秀編劇、最佳合拍片獎,金鶏獎最佳合拍片獎;與黃丹合編的《給太太打工》在1998年前後,票房排行榜在每年160部影片中位居第六。

總製片人李東東是中央電影學院客座教授。她出身于電影世家。其母李景超是長春製片廠譯製片的最有名的女導演,《難忘的1919》、《復活》、《蝴蝶夢》、《縮影》等百餘部外國影片上都留有她的名字。她的名字像豐碑似地永載電影史册。

李東東說她從小在這樣的家庭長大深受影響。 數十年投身于電影事業。長期從事電影劇本閱讀改編策劃,電視劇製片導演編導責任編輯等工作,她爲中央電視臺拍了十幾部紀錄片已播出。

在她無數的作品中,有個片名家喻戶曉。與申健合編的電影劇本《金婚》,榮獲1988年第二届夏衍電影文學獎二等獎。後來她參與電視劇《金婚》的編劇工作,該劇爲全中國電視臺近十年來收視率最高的。

李東東從北京趕來參加義演活動,她對我說:“她十分看好這部影片。相信它在中國和美國會有相當多的觀衆。來紐約後發現雖然經濟不景氣,但中美同樣在精神生活上追求充實,這一點沒改變。好的影片可以激發人們的鬥志。馬丁這個題材正如一些美國人所說的,在今天這個時候放映,有特殊意義。”影片由中、美雙方合作,美國“Tiger”電影公司已啓動各項準備工作。

在六月七日的大會上,有好幾個老外貴賓來參加。其中一位上臺致詞的老者(86歲)贏得人們熱烈的掌聲。他說他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1952年曾在中國拍過反映毛澤東和人民軍隊的紀錄片《人民一條心》。原來他被聘爲《我們的馬丁老師》顧問。這位聲名顯赫的長者是曾三次獲得戛納電影節大獎和終身成就獎、莫斯科電影節終身成就獎的著名導演Vojtech Jasn。

演出團隊兵强馬壯,又博得中美觀衆的喝彩聲,得人心者得天下,《我們的馬丁老師》上演前夕已人氣旺盛,肯定演出成功。因爲在馬丁身上發出的人性光輝,正是人們所渴求的。

二零零九年六月十日


 

 

您的意見 :


請輸入尋聲留言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