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葆珍
       (現居美國)
更多>>>   
陳葆珍◎在欣賞中探討

 在欣賞中探討                 ◎陳葆珍◎
                 
對歌德的《Wanderers Nachtlied》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中外名家據此譯詩或編曲者甚衆,現選國內幾例以比較。

《游子夜歌》錢春綺譯
群峰,一片沉寂。樹梢,微風斂迹。林中,栖鳥緘默。稍待,你也安息。

《浪游人的夜歌》郭末若譯
一切的山之頂  沉靜,一切的樹梢  全不見  些兒風影;小鳥們在林中無聲。少時頃,你快,快也安靜。

《漫游者的夜歌》馮至譯
一切峰頂的上空  靜寂,一切的樹梢中  你幾乎覺察不到  一些聲氣;鳥兒們靜默在林裏。且等候,你也快要  去休息。

《漫游者的夜歌》錢鐘書譯
微風收木末,群動息山頭。
鳥眠靜不噪,我亦欲歸休。

詩題,凡譯者都有“夜歌”一詞,而一些欣賞文章却說非夜而是黃昏。大概以爲不可能夜中登山。而我曾于晚十時在德國行山路而不需照明燈,故此,可證詩題中之夜非黃昏。

詩題的翻譯,有譯成《游子夜歌》(錢春綺譯)、《浪游人的夜歌》(郭沫若譯)、《流浪者之夜歌》(梁宗岱譯)《漫游者的夜歌》(馮至譯)、《夜游》(朱湘譯)等等。這麽多的詩題,我首選郭沫若譯的《浪游人的夜歌》,因歌德曾稱作“浪游者”。其次是馮至譯的《漫游者的夜歌》(高中語文課本取此譯法),“漫游者”較“浪游人”易理解且詩意不减。而“流浪者”稱謂與歌德身分不合。當時歌德公務纏身,偶拾閑趣,非遠游在外,故“游子”一詞也不貼切。

錢鐘書以古詩形式來翻譯,讀起來總覺得失去外國詩的味道。有人說這是五絕,非也。因平仄不入律,只能說是五言古詩。譯詩,當然是意譯,但忠于原著是必要的。歌德在山峰之頂偶拾詩句,按視角反應,先看到的是山峰而非錢氏所說的“木末”。古詩力求精煉。錢氏的“鳥眠靜不噪”,語太繁。既眠了當然靜肯定不噪,又何必以五個字來說兩個字之意。

我的朋友在他的譯詩中不用馮至的“寂靜”、郭沫若的“沉靜”、錢春綺的“沉寂”,而用“寧靜”。我認爲這種譯法較好。

“寂靜”白描靜景;“沉靜” “沉寂”,帶有主觀感受,稍有低沉的味兒,比白描的强;“寧靜”,既客觀又忠于心靈的安泰的感應,與歌德當時(31歲)血氣方剛、才情橫溢而又困于雜務欲從中求心態之靜相吻合。求心中之靜,須對外界一切毫無反應,一個“沉”字已有反應了。在寫作技巧上,取“寧靜”一詞,以便爲末句寫心境作鋪墊。

馮至的“覺察”用得不錯,因爲面對的是大氣的氣息,它是無法看得見的,只有感覺得到,甚至是意會的。郭沫若把大氣這種流動氣息譯成“風影”、錢春綺譯成“微風”,這從物理現象加以解析,空氣流動稱之爲風,可風不包括所有的氣,山本身也有它的氣。故此,我對譯成“風影”還不大理解。似乎“氣息”比“風影”好。

 原詩最後一句,總結了全詩的靜境給詩人的感受,從一般的描寫上升到人生哲理的探討。人在夜中,面對寂靜的山、林,心態自然安靜,故此,郭沫若譯成“安靜”不但多餘且難以進一步升華。而馮至的譯法:“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這個“休息”已有“安息”之意了。不然爲什麽歌德會流淚吟誦這一句。錢春綺乾脆譯成:“稍待/你也安息。”有人把這首德文詩中的Ruhest譯成英文的 rest.。而 rest.的意思,“休息”是首選的詞義。用帶有“息”字的詞語感覺上比“安靜”較利于表心聲。

名家之譯作各有千秋。他們相同之處是譯出了詩的意境,節奏感甚强,句式的排列平仄搭配押韵等方面都力求兼顧,令音節的强弱長短高低相互協調,朗讀起來韵味無窮。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十二日

 

 

回應
小東小寒在百忙中還爲大家服務,精神可嘉。小寒很虛心還在徵求大家的意見。小東對拙作的認同,十分感謝。羡慕你從事翻譯工作。這工作,要求精通一種以上的語言。詞語本身就有局限性,要把兩種不同的語言相互溝通,確實不易。
留言 : 陈葆珍, 09-Dec-16, 23:16:33
謝謝大姐以及各位老師支持!
冬夢哥外出旅遊期間若編輯和選圖方面有差誤,還望各位老師,各位詩兄,詩姐多多包涵~

留言 : 小寒, 09-Dec-16, 22:34:50
是我們感謝大姐的支持才是!
拜讀了大姐的這篇文章之後,獲益匪淺,尤其是小東也是搞翻譯工作的,從中更是汲取了不少遣詞用句方面的經驗,謝謝您了。

問候
留言 : 林小東, 09-Dec-16, 01:32:07
謝小東小寒,你們這麽快幫我將拙文貼上。文字的編輯與選畫都不錯。謝謝。
留言 : 陳葆珍, 09-Dec-16, 01:21:39
您的意見 :


請輸入尋聲留言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