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位國內奧林匹克數學賽獲獎選手的遭遇談起
◎陳葆珍◎

看《上海解放日報》(2010年1 月7日)報道:“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國名校之一—筆者注)在滬舉行的招生面試中,一位奧數獲獎選手慘遭淘汰。當時,一位賓大教授問他:‘你讀書讀得這麽好,是爲了什麽?’他說:‘是爲了掙錢。’教授又問:‘掙錢是爲了什麽?’他答:‘爲了周游世界。’教授問:‘除了周游世界還想幹什麽?’‘還可以買房子。’‘買了房子還想幹嘛?’‘讓父母一起住’……最後,洋教授將這位奧數佼佼者淘汰了,原因是:‘沒有回報社會之心,我們希望培養的是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寥寥數語,描繪了兩個不同人物。考生:智力超人,坦誠有孝心,有明確的人生觀,很有自信,但他的價值觀值得商榷。洋教授:堅持原則,辦事亁脆利落,其教育觀點是正確的。
“洋教授將這位奧數佼佼者淘汰了”,暴露了國內教育的不足之處。正如有位家長所說的:“奧數得獎也沒用啊?平時一直在敦促孩子好好學習,要有好分數,要爭取得獎,現在看來,國外大學重視的可不是這些。”
這也不能怪家長,關鍵在于高考指揮棒。爲說明此點,試從我子孫兩代人在美國上大學的情况,對中美教育作粗淺的比較。
中國高考僅一次,而美國的SAT(類似中國的高考)則無數次,未讀完高中就可參試,由考生選自己最高的那次分數向大學提出入學申請。他(她)什麽時候考了SAT,不少考生的家人是不知道的。更沒有家長在考場外等候以及政府在考場附近的街道施行新的交通條例等現象。
據我以前在國內執教的體會來看,大學錄取新生主要看分數,不少名校來調查考生的表現只是走過場,更沒有面試一項。
而美國大學錄取新生,那SAT的分數是重要的,也有多少分才能進名校的不成文的規定,如果SAT只考一次便得高分的,更受歡迎。但與中國不同的是,這SAT的分數只占錄取總分的一部分,而考生的才藝、各種比賽的獎項、高中的總成績、義工等等,這些項目在錄取分數中占一定的百分比。一些學校規定,高中生做義工的工時不達到規定者,不得畢業。這種義工,很靈活,有在醫院實驗室的,有在學校圖書館的,有掃街的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學生幹部、活動家更是名牌大學所青睞的。
考生可據衆多大學給與的錄取通知書擇其一報到。在考生决定去向之前,有些大學會免費(包括飛機票、住宿、膳費)接你到他們那裏參觀學習幾天,最後你决定不選它也沒關係。
這樣的錄取過程,讓學生及其家長壓力甚少。學生課餘學一些才藝,不是爲了進大學以及當什麽明星,他們對明星不大感興趣。家長的意圖大多是讓孩子多才多藝,以調節生活。我的孫輩各人都有自己的一招,如打球、游泳、彈鋼琴、繪畫等。我的外孫是校隊的籃球主力,“天才班”錄取新生,要他而不要那位數學比賽冠軍。原來後者對書本以外的東西不大感興趣。
我參加過一次高中競選“學校先生”的活動(在男生中選優秀學生),我翻閱各班候選人的資料,發現他們對別人調查的答案各式其式,惟獨一點是共同的,在他們回答“什麽是你最喜歡的東西”這一問題時,竟沒一個說:金錢。這活動的結果,除産生“學校先生”外, 還選出獲 “才能獎”、“社會服務獎”、“最受歡迎獎”等三名學生。
以前,我在國內執教時常對高中生進行分數評比,特別是全市高考預考分數排隊情况,印發給學生及其家長,這無疑給學生以莫大的壓力。美國的學生,在班上也有評比,但不和別人比只和自己的過去比。若有進步,有些老師就給他一顆紅星或其他獎勵。 SAT 的成績寄到學生手上,也有全紐約考生的評比,只告訴你這樣的成績在考生中居百分之幾,有百分之幾的人在你的上面或下面。聽一位美國大學教師說:“我們發試卷時那分數一欄是密封的。學生有權不讓別人知道,這包括他們的父母。因爲他們已是成年人了。况且,分數是他的隱私。”
點點滴滴可窺一斑,要提高國內考生在面對洋教授面試的質量,《上海解放日報》這篇報道說:“因此有必要在面試中提前瞭解。”
千萬不要錯誤地理解這句話, 以爲學會講句爲人民服務的話就行了,以謊言來騙取信任只有害己。而是要像這篇文章所說的:“光明中學校長穆曉炯認爲,該校以往的奧數得獎選手大多被國內名校錄取,這件事反映出中外學校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我們的教育比較重視行爲規範,對價值觀的培養的確比較輕視。學生對于自己將來要成爲怎樣的人、期望自己要有怎樣的發展、要給社會帶來些什麽、人生的方向和目標思考得比較少。’”
這樣的反思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如果還是堅持一試定終生的話,只有事倍功半。
二零一零年一月九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