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內一些大學自主招生不考語文談起
◎陳葆珍◎
昨天,CCTV4報道一則新聞,提到國內有幾所大學自主招生不考語文而考英語數學的消息,引起國內爭論。對此倍添憂慮。
有人爲不考語文這樣解析:
“先由高校進行自主招生測試,給予達到條件的考生自主招生資格,獲得資格的考生還必須參加高考,高考成績達到本綫,且滿足學校的錄取優惠條件,才能被自主招生高校錄取。也就是說,如果自主招生時考查的科目與高考完全相同,也是語、數、外,就意味著重複考兩次,高校的自主招生變爲‘小高考’,那有何存在的意義呢?”
國內爲此衆說紛紜。既然是怕“重考”,那再考數學、外語就不是重考?說是减輕負擔,那爲什麽考其他就不是加重負擔?說是語文試卷難改,那是考題與評卷者的水平問題。說是“英語不好往往沒有前途”,語文不好難道就有前途?
決策者自然有其原因,對此,不便考究。但因此而引起的負面影響,必須防範。
我曾在國內從事大中學校語文教學二十多年,也教過好幾届的文科班、理科班以及重點班,深知學生及家長對待語文這門學科的態度。儘管你苦口婆心,說什麽語文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學不好語文無法學好數理化;說什麽語文課對閱讀分析表達能力的培養極其重要……一切的一切,如耳邊風,不是用多種方法使之學習,我也交不了差。于是,我們的教學全圍繞高考指揮棒轉。想不到事隔二十多年,這高考指揮棒的威力不但沒减,反而越來越甚。
我無時不爲當初這樣教學而痛悔,深感誤人子弟。什麽時候國內教育不受高考指揮棒左右,那將造福于中華民族。
不想重複大道理,也無謂給人家扣大帽子。總之,任何一種改革,意味著變,變中肯定有好與壞、成與毀。如果因不考語文而引起中學語文教學的滑坡,或是學生素質的退步,這就看中等教育工作如何應對了。不過,把這樣的重擔壓在中學教師身上,似乎有點不公平。
先進國家往往把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和科學素養作爲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故此,其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往往是閱讀與寫作、數學、外語。國內教育也如此。
在這方面,美國對寫作課的重視,似乎不由大學招生所决定。
我沒有在教育界作系統調查,但從兒孫在美國受教育的情况可見一斑。
小學的作文形式多樣。如我孫女按老師布置的作業, 在窗臺上種三盆植物,觀察對比它們從種子--發芽--長到二寸長的生長過程,寫成文章。或老師出題目,她到圖書館或網上找資料寫調查報告。
連小學生都要看完一本書之後寫讀後感,那就不用說中學生要分析漢姆萊特的性格了。至于考重點高中,在相同的分數下,該錄取誰,由考生的作文來定。
如果想報考名牌大學,除SAT考試分數及各方面表現符合該校錄取標準外,還得由該校出幾條作文題(注意,幷沒有數學題與外語題),由你選其一寫文章,文章的好壞,爲决定是否被錄取的因素之一。
在中學階段,由地區或全國舉辦的各種徵文、繪畫比賽,所得的獎項,作爲入名牌大學的優惠條件之一。至于在體育、音樂或社區工作有成績者,也是大學優先考慮的錄取對象。
進了大學,據我子女與三個孫兒女的經歷得知,他們學的都是理工科,但寫作課都是必修的。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的外孫女說,還在歷史課中選讀某國的歷史,在藝術課中選音樂或繪畫,還要學社會心理學。至于外語,任學生自選,校方利用暑假與不同國家挂鈎,派學生前往學習。如哥倫比亞大學就與北京大學挂鈎。
這裏批改學生作文,除與國內有相同的評判標準外,我相信有一點是國內所沒有的,那就是語法與標點符號錯一個扣多少分。如我外子參加過小學數學教師的應徵考試,要他在30分鐘內寫的那篇文章,語法標點符號的錯誤不准超過10 個。考官當場指出錯誤,幷宣告評卷結果,也就是是否决定聘用。這樣,即使你在中國當過幾十年的大中學校數學教師也不一定有資格當這裏的小學數學教師。就是美國的碩士,通不過教師執照考試的話,想當這裏的小學教師,充其量僅是代課的。一旦持有教師執照的人來了,你馬上要讓位。
我女兒說過,他們建築公司的老闆這樣要求員工:在十分鐘內寫一段文字,不准有語法標點符號的錯誤。
我說:“未免太苛刻了。”她說:“我們這一行就是要準確!”我說:“數字准不就行了麽?”她說:“語言文字與數字表達是否準確,是同樣可以考察人的素質和智力的。”
由此看來,寫作,從小學到大學乃至出來工作,都被社會這樣重視,自主招生考不考語文,似乎也無關痛癢了。難怪這裏的人把不懂得漢姆萊特和浮士德的人看作是沒有受過真正教育的人了。他們這樣重視閱讀與寫作,科學技術照例先進,究竟爲什麽?
有識之士,對中國歷來的教育早就反思過。林語堂有言:“教育爲考試,考試爲升學,我真不知道哪里搬來這樣的教育制度。記問之學不足爲人師,但是能教記問之學就是今日之良師。這是惡乎可的良師,惡乎可的教育。”而 “今日的考試制度是教學答,不是教學問。學問不是能由學答教出來的。” “學問在求知,不知故必問,這是學問的精義。……學問應該問者是學生,答者是先生。問者是先生,答者是學生,這只是‘學答’,不是‘學問’。 ”(引自林語堂《無所不談合集》)
寫作課,不能靠教學生背答案來進行的。這門學問,是經過長期積累,綜合人的思想情感智力來發表見解抒發感情,靠先生問學生答是寫不出文章的。學生只有問先生怎樣才把文章寫得出來,而真正寫的,還是要經過學生創作,這其實是最好培養和檢查人的判斷、分析、欣賞、表達能力的一門學問,理應受到足够重視才是。
二零一零年一月廿九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