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腿 ◎陳葆珍◎
最近,在讀《閱讀的危險--大師的閱讀經驗》這本書,有些文章逗得我捧腹大笑;有些又令我深沉地思索。
其中,李霽野先生的《讀書與生活》這篇文章有段話,讓我有許多聯想。他這樣說:“多年前我讀到一篇論散步的文章,作者特夫萊嚴(G.M.Trevelyan)說他有兩位大夫,一位是他的左腿,一位是他的右腿。在身心失調的時候,他總請他們醫治,而且一治必好。”
這兩條腿,確實功不可沒。是它支撑了人能直立,對人的大腦發展有很大幫助。
人體內一切器官都位居其上,可它,不但沒居功自恃而且還任勞任怨,此德著實可敬。
它確實能治病,它若罷工,人就會病。“人老腿先老”,可見它多麽重要。“在身心失調的時候”,你趕緊請它給你治療。
先談“身失調”。除非腿傷了,在急症期不能動外,其餘,只要它能動就能治它本身的病。誰都試過,脚痛膝蓋痛,越不走路越痛;腰痛,越走越不痛。腿一動了,全身血液加速運行,氣也隨之而壯。血氣一旺,身上的瘀結便被沖散。中醫有一種說法:“不通則痛”。
散步有利于治病。美國西醫在病人手術後第二天,便要他走路。不管手術大小,哪怕是剖腹,也要這樣做。他們認爲:“開刀病人,在床上躺著的時間與肺部受傷的程度成正比。”
我自己嘗過這種滋味,下面這首詩是在那種情況下寫的:
《紐約學步》
--強忍劇痛,手術後第二天學步,觸景傷懷,賦詩以誌。
弱嫗隨風躑躅難 維艱舉步學邯鄲
療車沓沓廊中踽 藥袋搖搖柱上殘
携母攙妻聲切切 扶傷救死路漫漫
高樓病榻君無語 峭道臨天不勝寒
雖然,一步一痛,可還是走過來啦!
從“心失調”的情況來看,兩條腿治病的功效很明顯。當你苦悶時,你呆在家裏慪氣抑或到外面散散心,相信你會選擇後者。特別是對熱愛文學的人來說,散步,對治療“心失調”的效果更明顯。
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會引起你聯想,帶你走進一個詩的意境。當你走進公園,那一片春色會令你想起“紅杏枝頭春意鬧”的詩句,詩情畫意會讓你心曠神怡,剛才在屋裏發悶氣的現象不復存在。
如果是有節奏的散步,還會隨著走路的節奏,在腦海湧出自己創作的詩句。這就是我爲什麽早上散步不想停下來的原因。因爲一停下了,沒有腳步聲伴奏,那創作的靈感就賭氣跑掉了。而我又非要把全首詩作出來不可。于是,這一個早上的散步時間就無法控制。如果遇到哪天,我的靈感罷工了,我就背唐詩背散文,這樣的時間好控制。習慣了用半個鐘背《長恨歌》、《琵琶行》;用五分鐘背《愛蓮說》、《陋室銘》。那詩文的音節與我的腳步同一節奏,頓時感到全身輕鬆、精神爽利。
我借用“爲他人做嫁衣裳”這句話, 把我的腿功比做“爲自己做壽衣裳”。這可是要一針針縫的。壽衣的長度相當于人生旅程,一步一針,總有縫好的一天。這一天到來了,我的腿就會向全世界宣布:罷工!
二零一零年四月廿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