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給點掌聲” ◎陳葆珍◎
-----讀書雜記
近來,在電視上不止一次聽見演員在臺上這樣說:“給點掌聲”。深感掌聲對演員的重要。這句話引起我的思考:演員的勞動本應受到尊重。不管演技如何,作爲一種禮貌,給點掌聲是必要的。
然而,掌聲往往是心裏發出的歡呼聲。從這意義上講,它是反映演員演出的效果,是不請自來的。
記得少時讀過清朝林嗣環寫的《口技》,有這樣的描寫:“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衆賓團坐。”
在口技人講了半夜的情景後,“忽一人大呼‘火起’”,接著,“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正當聽衆誤以爲火燒眉睫時,作者筆鋒一轉 ,寫道:“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這樣的口技、這樣的記述,真叫人拍案叫絕。難怪不少老人,一提起《口技》,大都能說上一兩句的。
前些時候,我看一本名作家談寫作的書。有位作者在介紹高爾基時,十分贊賞他的創作態度。說的是高爾基向朋友朗讀書稿,當中有一位睡著了,高爾基馬上把書稿燒了。我覺得這大可不必,說不定那位朋友幾天沒睡好呢。况且,讀者反應,也不是評判作品好壞的唯一標準。正如英國批評家羅斯金所說的:“所有的書分兩大類:風行一時的書與永久不朽的書。”後者往往在當時未被重視而經得起時間驗證的。如我國的《紅樓夢》、英國的莎士比亞戲劇集,前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有些永久不朽的作品,有時也會當場贏得人們贊賞的。請看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這一段記述 :
“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在維也納舉行D調彌撒祭樂和第九交響樂的第一次演奏會,獲得空前成功,情况之熱烈幾乎含有暴動的性質。當貝多芬出場時,受到群衆五次鼓掌歡迎。在此講究禮節的國家,對皇族的出場習慣只用三次的鼓掌禮。因此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交響樂引起强烈的騷動。許多人哭起來。貝多芬在終場以後感動得暈了過去,大家把他抬到興特勒家,他朦朦朧朧地和衣睡著,不飲不食,直到第二天早上。”(引自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
可別忘了,這位偉大的天才音樂家在這之前,即在一八八二年已全聾了。而在兩年後演出《第九交響樂》時,“他全沒聽見全場一致的掌聲,他絲毫不曾覺察,直到一個女歌手牽著他的手,讓他面對群衆時,他才突然看到全場起立,揮舞著帽子,向他鼓掌。”(引自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
這樣的掌聲,是不請自來的。
又如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說》,通過對演說發表前後的記述,足以看出掌聲全然不用自己去求的。
1861年11月19日美國葛底斯堡國家公墓落成典禮,殯葬委員會已請了著名演說家艾佛瑞特,出于禮貌又發請帖給林肯總統,以爲他不會來,可林肯應邀。于是,只得請他隨便講幾句。林肯對此無禮之舉一點也不計較,他的講稿提前兩星期準備還修改三次,還請同僚半夜聽他試講。在葛底斯堡國家公墓落成典禮上,演說家艾佛瑞特的演講長達兩個多小時。林肯在他之後僅用兩分鐘講完四百字的講稿,而群衆的鼓掌卻長達十分鐘。(資料來自王加豐周旭東主編的《美國的歷史與文化》)
在中國,魯迅是成功演說家中的佼佼者,他每到一處,聽衆總是擠得水泄不通。1932年11月27日魯迅在北師大禮堂演講。這時,窗戶上、講臺上甚至連校門外的街道,都擠滿青年人,致使交通中斷。最後不得不改在大操場舉行,魯迅從人叢中擠上臺。會場上不斷發出熱烈的掌聲。(資料來自傅國涌的《魯迅講演的魅力》)
掌聲是發自群衆內心的。不過,也有與之相反的例子。
不信,你打開電視機,有些節目所博得的群衆笑聲,你可以從不該笑時却笑了這一破綻看出,笑聲是錄音機發出的。這樣造作,令人生厭。這種厭惡情緒,有修養的人表達得十分幽默。
如有位“當紅”的作者徵求人們對他劇本的意見,內行人一眼便看出劇本質量不高,可他習慣于被人吹捧,聽不得批評意見。于是,在討論會上無人發言。老舍爲了給大家解悶便說了一個笑話。
他說以前有個唱花臉的演員,因演技差無人請他唱戲。那位演員最愛演李逵,只得在家唱。其周圍鄰居向派出所投訴,說他這樣唱下去,大夥只有搬家。情願捐一張月票請他天天到郊外唱。派出所以維持治安名義給他下通令。只許他在郊區唱不許在家唱,他就帶著行頭板斧到西山唱去了。唱了幾天無聽衆。忽然一天,他見來了個過路的,便唱得更起勁。免不了又唱又叫又舞的。那人以爲遇見了瘋子,慌忙擇路而逃。這演員好不容易碰到一個觀衆,眼看又走了,便追上去抓住他的衣領,喝道:“你是想死還是想活?”那人說:“好好的,我幹嘛想死?”演員說:“要想死你就跑,我一板斧殺了你;要想活你坐下,老老實實聽我唱兩段黑旋風,唱完放你走!”那人說:“嗨,就這事呀,我還就愛聽戲,您唱吧,我决不走了!”演員唱一段舞一回,正想開始唱第二段時,那人站起來說:“先生,我看您還是殺了我吧……”(資料來自鄧友梅的《懷念老舍先生》)
看來,掌聲不是自己問觀眾要的!
二零一零年四月廿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