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姓名字號 ◎陳葆珍◎

姓名字號,中華民族有自己的一套,已有幾千年歷史。
一, 姓
人生下來給一個說法,以文字爲代表,叫做賜姓。夏商周之前,姓氏是分開的。賜給女性的文字稱之爲姓;賜給男性的文字稱之爲氏。
“男子稱氏,婦人稱姓”(見《辭源》),其中,男人中只有貴者才有資格有這個氏,那貧賤的男人,只由父母爲他取個名,而無資格在名之前加一個氏。而姓,爲母系血統的族稱。以別于沒有母系血統的族群。
夏商周之後,姓氏不再分開,也不再論誰是否有資格擁有這個氏了。以男性爲中心的社會形態出現之後,姓代表著同祖同宗的關係。一般來說,姓是不改的,它牽涉到你是誰家子孫的問題。“同姓一家親”、“五百年前同一家”的說法,緣于此。
所謂“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也有例外。如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他爲尚未登基的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朱棣當了明成祖後,賜馬三保姓鄭,改名爲和。
二,名
名--稱號也。以此來區別事物。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名。人名,往往放在姓氏之後。小孩出生三個月後,爲父者拉孩兒右手,以食指擾其下巴。此舉,古書叫做“咳而名之”。這個名,往往爲乳名。七歲進學又取個名,稱爲“大名”或“學名”。乳名在家裏呼的;學名在學堂或其他公衆場合呼的。
“在古代的社會交往中,只有長輩對晚輩或者尊者對卑者可以直呼其名。平輩之間、晚輩對長輩則以字相稱(即對長輩說話時不能稱自己爲我,而以自己的表字代替—筆者注),以示尊敬。”(引自清華大學彭林教授的《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三, 字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見《辭源》)。
男子二十,爲成年,行冠禮。惟天子諸侯例外,他們十二歲就行冠禮。三次加冠(指布冠、皮弁、爵弁)後,改髮型,綰成人髻。由出席冠禮的正賓(家族裏的德高望重者),爲他在與人交際時有個稱呼而給一個字。這個字就是名字中的字,也叫表字。
笄,女子許嫁(指定婚而未出嫁者),十五歲行笄禮,若超過十五歲還未許有人家,可延至二十歲行笄。笄禮主要是行簪子綰住髮髻的儀式。也像男子那樣有“三加”,不過不指頭冠而是指手飾、衣飾。之後,由父母或正賓爲她取字。
這些字一般與名有聯繫。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其名中的丘,土山也。其字中的仲,爲伯仲叔季中之仲,說明他在家排行第二,故不尊敬稱呼時叫他做孔老二。而尼,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其父母“禱于尼丘得孔子”。尼山本名尼丘山,位于山東省曲阜城東南30公里處。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與此有關。後人因孔子名丘,故把尼丘山諱稱之爲尼山。有人把尼山作爲孔子出生地,還有待考究。
名與字的關係,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孔子之子名鯉,字伯魚;辛弃疾,字幼安;白居易,字樂天;諸葛亮,字孔明;張飛,字翼德等等。
四, 號
名由父親取的,若遺腹子才由家族中的長輩代取。字是參加冠禮的正賓取的。但也有以後自己改字的。如辛棄疾最初的字爲“坦夫”,後改字爲“幼安”。而“幼安”與“棄疾”更貼切些。
號與名及字不同,是由自己取的。它往往與人的志向、情趣、生活經歷等等有關。一個人會有好幾個號。
如杜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號爲少陵野老。這個野老,還含有對當時動蕩的唐朝社會不滿與對閑靜的鄉間生活的嚮往;李白自號爲“青蓮居士”、“謫仙人”,是否前者與其居住地有關,因爲辛棄疾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自號“稼軒居士”。姑且因無足够證據議論此點,但按青蓮作爲君子蓮來說,符合李白的“白”,清清白白的君子是也。“謫仙人”,則隱喻了他傲視權貴,放誕不羈的性格。
諸葛亮,號臥龍。這與他出山前居于臥龍崗有關。而龍是中華民族崇尚的圖騰,說是可以主宰一切。諸葛亮以此爲號,說明他的遠大志向和超凡的智慧。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游,離不開觀, 故其字與名有關。放翁,放,縱也,縱之使去曰放,這與“游”字有關,不放怎樣游呢?既放解析爲縱,就是不受約束。有人將放翁的寓意說成是“放誕不羈”,是符合其個性與其所處的時代的。這在南宋主降派肆虐的時代,他常發出恢復疆土、報仇雪耻的呼號,幷爲之身體力行。足可說明他這個“放”的內涵。
如今,有些人想附庸風雅,加字與號,最好先弄清楚字號與名的關係,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零一一年一月十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