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葆珍
       (現居美國)
更多>>>   
陳葆珍◎介紹修身法

介紹修身法     ◎陳葆珍◎

修身,培養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做人之本。常言道:“學好三年,學壞三天。”這個“學好”,牽涉到許多做人的學問。如果能把這方面的經驗總結出來幷能付之實踐,那麼,這個世界,將會賢人不少。

我後悔自己活到七十多歲才看到這樣珍貴的做人經驗,如果能從頭來過,我將會用它來改造自己。我相信,這使我變得比現在會好些。雖然未免有點為時已晚的遺憾,我還是為之大力宣傳,希望對人有點幫助。

這是美國物理學家、發明家、政治家、美國國家創始人之一的本杰明·富蘭克林的經驗之談。

他一輩子為使自己具有完美人格而努力。請看他是怎樣做的。

我們都喜愛讀書,但幷非都能像他那樣讀。他用歸納法把不同作者列舉的美德的內容加以整理,爲自己列出應該遵守的行爲準則。這樣做,是“學以致用”了。

說起這個“用”,最難。我們都有這樣的教訓:當看完一本書後,覺得很受啓發。會産生一種想學習書中英雄人物的欲望或按照書上的道理去改變自己惡習的意願,但沒幾天依然故我。富蘭克林也有常人這樣的感受,所以他說:“僅僅在思想上堅信完全的道德對我們有好處,幷不足以能夠阻止我們犯錯誤。”

有些錯誤幷非有意的。當錯誤一旦成了習慣那就更可怕。正所謂“習慣成自然。”富蘭克林也有體會,他說:“不注意的時候習慣就會占上風,而自然的傾向有時候會比理智要强大得多……因此我們必須先打破那些反面的習慣,養成幷建立好習慣。”

富蘭克林把建立美德具體化了。首先他從各位作者的論述整理出13種美德:

 1、節制  食不可過飽,飲不得過量。
 2、沉默  避免無聊閑扯,言談必須對人有益。
 3、秩序  生活物品要放置有序,工作時間要合理安排。
 4、果决  要做之事就下决心去做,决心做的事一定要完成。
 5、節儉  不得浪費,任何花費都要有益,不論是于人于己。
 6、勤勞  珍惜每一刻時間,去除一切不必要之舉,勤做有益之事。
 7、真誠  不損害他人,不使用欺騙手段。考慮事情要公正合理,說話要依據真實情況。
 8、公正  不得損人利己,履行應盡的義務。
 9、適度  避免任何極端傾向,儘量克制報復心理。
 10、清潔  身體、衣着和居所要力求清潔。
 11、平靜  戒除不必要的煩惱,即那些瑣事、常見的和不可避免的不順利的事情。
 12、純潔  不縱欲,决不使身體虛弱,生活貧乏,不可損壞自己及他人的聲譽或安寧。
 13、謙虛  以耶穌和蘇格拉底為榜樣。”(摘自《美國語文·富蘭克林自傳》)

把美德具體化了,對怎樣做就不至于茫無頭緒。富蘭克林爲自己設了一個小本子。將13項美德分成13行,每有一個缺點則分門別類用黑點記上。每天檢查一次,“在13周裏進行一輪完整的過程,在一年裏進行四輪。”

光登記而不改也是沒用的。而一天所犯的錯誤不可能只有一個,要同時改多種缺點是不合實際的。于是,他說:“依次對每種美德予以一周的嚴格注意。這樣,在第一周裏,我的全部注意力都在‘節制’上,不容稍有違背,其他各項美德則平常對待,在晚上將日間疏漏標記即可。……下一周是下一種美德。”

起碼有一周時間集中改一個缺點,如果以後又有反復,便如法炮製,每隔13周又集中改一次,這總比只有决心而無行動的強。

他把這比喻為農夫除雜草。鏟雜草也是逐塊地鋤的。

很難找另一個人在他成長過程中能這樣自覺地洗心革面的。而從他在自傳中的這一句“在航行和國外事務……我仍然把我的小本帶在身邊”,可以看出這樣的做法,他堅持相當長的時間,甚至在爲國家效勞時還能這樣律己,確實難能可貴。
正如他所說的:“希望我的子孫你們能知道,在上帝的保佑下,他們的祖先把他的一生(一直到他79歲寫成這篇自傳的時候)的幸福快樂都歸功于這個小小的技巧。”

他這種自律精神是值得欽佩的,老了他還這樣自省:“事實上,我發現自己在‘秩序’這方面真的是積習難改。現在我老了,記憶力不好了,我深刻地感到了缺乏秩序的不便。然而,總體來說,雖然我從來沒有達到我曾雄心勃勃地想要獲得的完美境界,而且還差得很遠,但是,通過這些努力,我確實變得更好更快樂。而如果我沒有嘗試這樣去做的話,我遠沒有這樣好這樣快樂。”

他一輩子為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一位對人類有巨大貢獻的人。

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人們。美國有這樣的說法:“甚至在華盛頓之前,富蘭克林就被人認爲是‘國家之父’”。(見《美國語文》)

讓我們記住他這句話:“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情况,他們因爲缺少類似我所利用的這樣的方法,所以要養成好習慣、根除壞習慣非常困難。”

誠然,我們不要照本宣科。但他這種克己精神及具體做法,是值得我們探討的。

二零一一年四月八日

 

 

回應
謝謝思達先生的問候和與拙文的共鳴。有些方法雖行之有效但堅持做下去却十分難。我現在正學着改,每周集中改一個不良的習慣。雖然爲時已晚,但改得一點算一點。
留言 : 葆珍, 11-Apr-12, 04:55:29
靜坐常思己過,需要配合實際行動。好文章,好介紹。
順此問好
留言 : 李思達, 11-Apr-10, 12:19:48
您的意見 :


請輸入尋聲留言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