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葆珍
       (現居美國)
更多>>>   
陳葆珍◎心中之橋-------讀楊迪生的《橋》

 心中之橋    ◎陳葆珍◎
 

-------讀楊迪生的《橋》

一座彩虹般的橋,飛架東西。縮短了堤岸與紐約的距離。我走到橋的那端,看見那架橋者在自豪地笑。

你完全有理由自豪,爲的是你用辛勤的汗水、鮮活的心血,築起了這座橋。有了橋就有了溝通;有了溝通,就會促進人類文明。

一切橋都起着這樣的作用。而迪生的《橋》,也不例外。所不同者,前者是看得見、摸得着,而後者則與之相反。

這就要求製作者用心去做,欣賞者用心去體會。

迪生的《橋》,是用方塊字砌成的。文字,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作爲“新聞集”,既要忠於客觀實際,又要交流思想,這比一般的作家有感而發難得多,况且,記者又要做到眼快、口快、聽快、步快、筆快,沒有相當厚的功底是難以完成任務的。

迪生以無限的熱情、刻苦耐勞的精神,奔波于事件的零距離點,掌握第一手材料,寫出了一篇篇生動的新聞稿。彙集成書,取了這一個再恰當不過的書名,用洋洋數十萬個方塊字,見證了越中友誼以及越南人民的豐功偉績。

新聞報道要求客觀性很强,但怎樣選材,怎樣看這些事件,用什麽詞語來表達等等無不牽涉到作者的立場、觀點、感情。而迪生的新聞稿,無論寫什麽題材,讓人讀後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如作者的遊記,贊美大好河山、繁華的城市,無不體現對自然的愛和對人類文明的敬重;至于人物採訪,側重于他們如何艱苦創業、團結友愛……這些,都是生活中的閃光點。它只被對人生持積極態度的人所捕捉,作者利用它來激發人們的愛國、愛民的熱情。

寫什麽和怎樣寫,這往往與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寫作能力有關。這本書,讀後受益匪淺,其中尤以《越南漆畫新突破  樹漆化作藝術品》感受良深。它讓我想起2007年由尋聲詩社站長冬夢帶領以及該社衆多同仁的陪同下參觀奇龍藝術館的情景。李克柔先生盛情款待,其千金親自掌厨,令我十分感動。如今一睹照片上李克柔先生的風采,十分親切,他仍像當年那樣儒風十足。照片上畫家們聚集之處,似曾相識,這地方我當年還駐足過。奇龍藝術館給我的印象是那樣的典雅、古色古香。奇花異草、林蔭石徑,園內一切擺設,無不表現一位藝術家的藝術素養。這高雅的藝術氛圍,會讓人的心境淨化。在園中漫步或湖上泛舟,自然而然有一種身處世外桃源的感覺。

而迪生這篇文章內容與我當年得到的印象迥然不同,他寫的重點是越南漆畫。詳細介紹了漆畫的歷史、製作過程以及藝術家們怎樣創新。選這樣做題材,就比我所想的站得高、看得遠。它在表彰越南藝術家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越南藝術在世界文化的地位。

又如《亞洲餅家總經理高肇力  迎接生命的第二個春天》也是一篇十分感人的報道,讓人看到越南新一代企業家的誠摯、敬業以及團隊的關愛團結的精神,這種精神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

通過對各階層人物的先進事迹報道,讓讀者走進堤岸、走進越南,從而對這一個曾受盡戰爭之苦的國家於今能這樣突飛猛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偉大的越南人民倍加敬仰。這無疑是閱讀《橋》的一種收穫。因爲它,在越南和讀者的心中架起了一座無形的橋,一座心中之橋。

二零一一年五月三十日于紐約


 



 


 

 

回應
迪生言重了。你們這一代的年輕人生逢其時,羨煞我這個老嫗了。對比當年我處在你現在這樣的年紀,碌碌無爲,只會吃粉筆灰。如今雖拼老命想補回那失去的一切,爲時晚矣。望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十分盼望那一天—-咱倆相逢在紐約。
留言 : 葆珍, 11-May-31, 03:50:22
十分感謝大姐對拙作的評述,大姐仔細的分析,讓身為該書作者的我,也真不知道原來《橋》的意義是那麼廣泛。讀完大姐的這篇評述,使我深受感動,也非常感激,感謝大姐在百忙中抽出寶貴的時間來把該書看完,而且還費神來寫下後感。大姐的閱讀和寫作精神確實是我學習的榜樣。再次感謝大姐,希望今年年底能夠到紐約拜訪您,並向您多多學習!問安大姐!
留言 : 杨迪生, 11-May-30, 20:53:24
您的意見 :


請輸入尋聲留言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