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葆珍
       (現居美國)
更多>>>   
陳葆珍◎誰能讀得順《詩經》?

誰能讀得順《詩經》?  ◎陳葆珍◎

圖片:作者提供

----袁枚《隨園詩話》讀書札記  之一
                                       
中國自秦始皇統一文字以來,一直以漢字為主進行文字交流,但語音則無法統一了。雖然現在全國推行普通話,但方言仍以其頑強生命力存活。

正如“閻百詩云:‘百里不同音,千年不同韻。’”(見袁枚《隨園詩話》)

用這句話去衡量,這就難怪我讀唐詩,總覺得有些詩不那麼順口。大概這就是“千年不同韻”吧。

最近,看了書法家張宗敬先生為研究這一課題而寫的文章,甚有啟發。他說:“漢文化影響所及, 還包括日本、朝鮮半島及越南。這些國家的語言、語音, 也有明顯的古漢字的影子。”

他以唐李益《江南曲》為例: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他說,日語“期”讀  ki 、“兒”讀 ji 。
 
大唐盛世,中日文化交流,日語保留某些字的唐音,這可能性是存在的。這樣讀,比北京話、廣州話順多了。真的讀不出來,查一下日漢字典,未嘗不是“曲線救音”之法。看來,要讀好一首唐詩多麼不容易。

由此類推,讀《詩經》更難。我還以為,大概以前不大講究押韻吧。

其實不然。王力教授認為:“韻語產生遠在文字的產生之前,這是毫無疑義的……至於韻語,它在上古時期的發達,更是後代所不及的。這裡所說的韻語,除了詩歌以外,還包括格言,俗諺及一切有韻的文章。”(見王力《漢語詩律學》)

 他以上古期流傳的《擊壤歌》為例: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於我哉?”
(此詩載於皇甫謐《帝王世紀》)


這“息”、“食”就押了韻。
 如人們所熟識的《詩經•周南•關雎》:第一章,押韻很明顯: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鳩、洲,逑,三字押韻。而且這種雙句押韻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且看《關鳩》第二章: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這顯然是轉了韻。 前四句, “之”字上的“流”、“求”押韻。

下四句,有些評論家說 “得”、“服”、“側”押韻。

但我只覺得“得”、“側”押韻,那個“服”字怎能說與之押韻呢。這個問題, 從大學時就困擾我到現在。

最近,在看袁枚《隨園詩話》,讀到第183頁時,赫然發覺書上這樣寫:
  
“‘服’皆音‘迫’。

《關雎》云: ‘ 寤寐思服’, 下韻為‘輾轉反側’。”

對此,百思不得其解。為這個“迫”字,我再查《漢典》。它指出,“迫”,粵語有bik的讀法, 客語讀bed5  bid5,廣東省其他方言讀這個字時近似客家話,都帶有韻母e, 而“得”、“側”的韻母皆為e, 這樣發音,就與“服”字同一韻母了。韻母相同,自然可以押韻。

像這樣先秦時的古音讀法,你不看書真沒法懂。 如袁枚《隨園詩話》列出不少例:“古人‘下’皆音‘虎’”。如“《大雅》云:‘至於岐下’,下云:‘率西水滸’。”這裡,把“下”讀成“虎”, 就與“滸”同韻了。如果按現在的發音還讀“下”, 那就相差太遠了。

像這樣我意想不到的發音還有這樣的字:“‘降’皆音‘攻’”﹔“‘英皆音‘央 ’”﹔ “‘憂’皆讀‘嚶’”﹔“‘風’皆讀‘分’”。

現在作舊體詩的人,誰都知道“風”屬“東”韻的,但這本書卻說“‘風’《毛詩》中凡六見, 皆在‘侵’韻。”

袁枚還說,“‘好’之為‘吼’, ‘雄’之為‘形’,‘南’ 之為‘能’,‘儀’ 之為‘何’,‘宅’ 之為‘托’,‘澤’之為‘鐸’, 皆玩其上下文,及其他篇之相同者, 而自見。”

上述 這樣的讀法,除了“好”與“吼”,“南”與“能”這兩組字音稍相近外,其他怎樣也扯不到一塊。你怎麼想也想不到:“雄”會讀成“形”,“儀”會讀成“何”,“宅”會讀成“托”,“澤”會讀成“鐸”的。

要像袁枚所說的:“皆玩其上下文,及其他篇之相同者, 而自見。”我相信,一般人哪來這樣的本事?

這樣押韻,是否有些勉強。而《毛詩》卻云:“凡韻作某音者,乃其字之正聲,非強為押也。”看來又不是強押。那當時的正聲, 又如何?

為解決這一問題,我查王力的《漢語詩律學》,王教授指出:“詩歌集其他韻文用韻的標準,大概可分為三個時期, 如下:

唐以前為第一時期,完全按口語而押韻。

唐以後至五四運動以前為第二時期。在此時期中,除了詞曲及俗文學之外,韻文的押韻,必須依照韻書,不能專以口語為標準。

五四運動以後為第三期。在此時期中,除了舊體詩之外,又恢復到第一期的風氣, 完全以口語為標準。”

這很清楚說明,《詩經》完全是以口語為標準押韻了。它那時候的口語,我們怎會知道?至於清朝的袁枚,要我們研究上下文以及比較與之類似的其他文章,來確定讀音。即使能這樣,但找出來的讀法未必就是當時的口音。 因為,誰都不會想到,以前的“下”字,居然都讀成“虎”字的。

這讓我得出印象,以後讀《詩經》, 用現在的語音讀,即使拗口,但也要明白:你不懂古音,不能怪人家沒押韻。可誰有本事懂得當時的口語?看來,難在當代找一個讀得順《詩經》的人。
                        
二零一二年四月六日
 


 

回應
謝青青潘宙先生留言。仰慕葉習之老師。有道是:名師出高徒,信焉。
留言 : 葆珍, 12-Apr-07, 10:12:02
在youtube聽過一段以古漢語讀出杜甫的〈佳人〉,其中「兄弟」兩字發音居然和現在的越南語十分接近。
留言 : 潘宙, 12-Apr-06, 07:08:18
用越南的漢越语音來讀, 者&下是押的( gia & ha)用a 韻
留言 : 柳青青, 12-Apr-05, 20:24:12
或許我的國文老師葉習之是一個有本事讀得懂古口音的人, 四十年前, 他每在課室上背誦古詩, 如離騷等, 就是用古音韻, 亦有說明底蕴. 他是一位既古又新的學者, 當時我讀金庸的天龍八部, 學得少許天龍八部的筆法用來作文交功課, 居然得了他很高的評分.葆珍姐呀, 陳子昂之千古絶唱, 列入唐詩三百首,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未知是否有按韻?是古音? 又, 長短句?我真给古人弄糊塗呢.學少些也不夠稱.我是有學無類者, 偷師也, 我學了一些蘇紹連的無意像派思纖, 又去學一些周伯通式的廢话詩, 即成一诗"錢先生請客", 唉, 學海無涯, 希望有容乃大. 先謝過葆珍姐.
留言 : 柳青青, 12-Apr-05, 19:43:54
您的意見 :


請輸入尋聲留言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