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葆珍
       (現居美國)
更多>>>   
陳葆珍◎明月幾時有?----讀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陳葆珍◎



----讀蘇軾《水調歌頭》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作者在密州時所作。當時王安石變法推行新政,出現不少問題,危及民眾再加上王安石任用小人,蘇東坡為此上書皇帝,又用詩來揭發這些弊端。而他當時名聲甚大,他的詩流傳甚廣,這就引起小人報復。

此詞寫後兩年即1080年發生烏台詩案。此案為史上有名的文字獄。主要是政敵收集蘇東坡的詩,說他反新政反朝廷。蘇東坡被捕入獄,險些被殺頭。

理解他的處境就可以體會這首詞的感情。這還不夠,還要了解他的個性。因為,詩詞的風格可以反映作者的人格。

蘇東坡是十足的樂天派,他洞察秋毫,覺察到處境的險惡,可他認為:既然生活本來面目如此,自己還是那樣熱愛生活。他嫉惡如仇,認為這是出於對皇上之恭敬與為臣者的職責。他主張“尊主澤民”。所以,他當地方官時,政績顯著,深得百姓擁護,那西湖的蘇堤可作歷史見証。他被朝廷流放途中,有老百姓夾道送行。直至窮困潦倒到分文全無時,仍有相識或不相識的人接濟, 甚至有僧人步行萬里去探望他。這就是民眾所愛戴的蘇東坡。這時他會說:我的生活勝過皇上。

林語堂十分推崇蘇東坡,他說:“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這一位政壇風暴中之海燕、庸妄官僚的仇敵、保民抗暴的勇士, 終生就在被迫害中尋找快樂。了解這一點, 就知道這首詞所反映的:被壓抑又自我尋求解脫,對美好生活向往又要面對人間不如意的矛盾心情,但畢竟還是重視現實、積極向上的情緒為基調。他自己遭遇如此,還悲天憫人,企望天下人都好。這是偉大的悲天憫人精神之體現。

有人問,為什麼能這樣?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至大至剛”之氣引起的。每個人都有氣,即與生俱來的生氣,這種讓人能生存之氣,表現在道德與行為上就是:求善、求進步。此乃人生下來必具的,否則,他就長不大。受後天的影響這種正氣或增或損。而蘇東坡卻是有增無減,故此,他仍能在險惡環境下尋找自我愉悅之法來生存。這樣的性格與偉大的精神就在作品中,這也是他的作品被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所熱愛的原因之一。

這首詞的副標題--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這子由,是其弟蘇轍, 雖不及其兄之才,但也是個有重要影響的詩人散文家。兩兄弟手足情深,為史上佳話。當蘇東坡被流放時,子由就把他的家眷接過來或護送到哥哥的流放處。他向朝廷提出自我削職以換得蘇東坡減刑。

了解上述一切,自然對這首詞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且看這首詞的上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這是寫自己對天上生活的向往,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秋之夜,作者有很大的感觸。雖然是今晚就見到明月,但幾時還會時時見到呢?明月當空的感覺多美。生活能夠這樣追求美多好。“明月幾時有?”這無疑是孩子似的問話,表現作者的純真無邪。不是纏纏綿綿的開場白而是氣勢恢宏,最大莫過於天, 敢於問天,夠氣魄夠膽識!這正好說明他是豪放派詩人。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此句承接上句,問青天要問些什麼呢?那就是天上的宮殿,究竟今晚屬於哪一年了?(這個“闋”字,是指宮門前的建筑。下方上圓,為古代頒布法令之地。)這一問, 包涵着對時光瞬息即逝的感嘆。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把自己當作是天仙,所以說“歸去”。 接着寫自己怕的是什麼,雖是美麗的亭台樓閣,但受不了高處的寒冷,這是寫自己對處境雖美好但可能不適應的彷徨心態。 有人把這說是對朝廷的希望。 我反對這樣硬套政治的解法。這正是歷代文字獄斷章取義來加害詩人的一種解詩方法。 因為這裡本來是寫他欲到天上去又有畏懼心情的。至於有些書說,宋神宗看到這一句說是蘇東坡想他了。神宗惜才之心可見,但未免有點自作多情了。因為當時的朝廷並不像蘇東坡筆下的天上那樣好。 不然,他就沒必要想回天上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乃承上啟下之句。在月亮之下翩翩起舞才可能把玩這因月照所生的清影,說明人已不在天上了。這樣解釋還有旁証。在《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三》中記載歌者袁绹有段話,他說:“東坡公昔與客遊金山,適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無際,加江流澒涌,俄月色如畫,遂共登金山山頂之妙高峰,命绹歌其水調歌頭曰:‘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歌罷,坡為起舞而顧問曰:‘此便是神仙矣!’” 
 
蘇東坡重現了“起舞弄清影”的畫面,給我們形象地註解了這首詞。

何似在人間—這“何似”, 說明他的人生態度: 還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美過幻想中的天上生活。拿天上的生活那麼好還不如在人間這一點來說,充分可見他對生活的熱愛。別忘了那時他的處境是飽受迫害的,而且一場殺身之禍正迫近眉睫。雖然,他沒預料到事態會發展到如此嚴重程度,但他不是不知道身處險境的。

下闕由天上寫到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寫夜已深沉, 月亮向下低垂而行。蘇東坡不是通宵達旦在喝酒麼?醉眼看月亮轉到朱紅色的閣樓外了 ,透過那雕花的窗戶,照着我這一個徹夜不眠的人。這時詩人思潮起伏、觸景生情,在以酒消愁。愁在哪?就在上闋所說的欲到天上又怕到天上﹔想離開這個現實世界但又眷戀這個世界。到最後還是認為在這個世界生活好過在天上。但這還有許多煩惱事,怎樣面對?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麼多難題他自然想到無法入睡了,再加上月圓之夜不能與親人團聚,更增添孤寂之感。於是怪起月亮來了。 說:“你本來就不應該懷有怨恨,有什麼事情得罪了你,讓你經常專門等人家未能相聚時才圓的!”這顯然有點孩子氣了,而這正是率性之作的佳句。這裡面含有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多厄命運的感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責怪月亮是不該的了。那該怎樣面對自己不如意的處境呢?

下面就是蘇東坡的經典處世方法:用大自然的必然規律去感悟人生的規律。這是他運用老子道家學說的具體體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是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有正必有反、有陰必有陽,根本不可能只有一種的。這就是他為什麼能在外界的困擾與內心的痛苦中,尋求解脫、自找快樂的秘訣。這對我們怎樣面對人生的不如意,很有啟發作用。我想世上難找到第二個人像他那樣克服困難的。以他在斷了接濟的那段海南島流放生活為例,他用“陽光止餓法”戰勝了飢餓。即在他的《辟谷之法》中提及的:模仿蛇蛙頭轉向陽光,便覺得自己吞噬了太陽,以此來克制飢餓感。這就是樂天派蘇東坡。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千古名句,擲地有聲!讓我們看到蘇東坡的偉大理想高尚的人格,好比一股浩氣直沖雲霄。雖然他是懷念子由,但他已超越空間對所有人發出美好祝願。只要被月光照着的人,大家活得長長久久,雖遠隔千里,但在月光之下距離就拉近了,如同見面一般。

在他面對自己不如意的人生時,不是怨天尤人,而是為天下人至誠地祝福。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至大至剛”的氣!亦即人賴以生存的浩氣。這種氣,那麼大,可以包容整個人類﹔這種氣,那麼剛強,即使艱難險阻,也要勇敢地上。

誰吟誦這首詞,都會熱血沸騰,因為你被這股正氣所沖擊,被蘇東坡強烈的情感所感染。

二零一二年九月二十日



 

您的意見 :


請輸入尋聲留言密碼